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紀曉嵐與和珅的明爭暗鬥可從未消停過。
當然,在這裡不能不提及另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
之所以要說到劉墉,是因為需要比較兩人。
把紀曉嵐杵在劉墉身邊,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他的『鐵齒銅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紀曉嵐鬥過和珅嗎?
按理說應該是鬥不起來。
一是不屑。
他們真正開始共事的時間,大約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這一年十一月,和珅出任國史館副總裁,紀曉嵐則是總纂官,共同主持編修工作。
而在這之前,和珅一直擔任禦前侍衛,中間有著文武之別、滿漢之分以及年齡懸殊等三條鴻溝。
其時,紀曉嵐已經是52歲的飽學鴻儒了,和珅才26歲。
二是不懼。
紀曉嵐的聖眷恩寵絲毫不輸於和珅,除了受到親家獲罪牽連而有過一次謫戍烏魯木齊的經歷外,其他時間基本都在皇帝身邊。
乾隆評價他『學問素優,予以外任,轉恐不能盡其所長』,所以要留他;嘉慶評價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所以要用他。
另外,在與和珅共事的二十餘年間,紀曉嵐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
門生故吏遍天下,舉手投足都能影響士林,和珅哪裡敢招惹紀曉嵐呢?
三是無利害沖突。
紀曉嵐以其風流的性格、儒雅的氣質與人交往,融合通達,極少得罪人,他是不會公然得罪和珅的。
且紀曉嵐終其一生隻幹了兩件事——主持科舉和編修。
劉墉的情形也與紀曉嵐類似。
如劉墉比和珅年長31歲,劉墉的老爹是一代名臣劉統勛,家世顯赫。
一般情況下,和珅也不會輕易去招惹劉墉。
劉墉在性格上比紀曉嵐剛直一些,所以正史上倒是真有『劉羅鍋』死磕和珅的記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禦史錢灃參劾山東巡撫國泰,這國泰是和珅的死黨。
劉墉奉旨查辦國泰案,堅決支持錢灃一查到底的建議,最終扳倒國泰,徹底得罪了和珅。
那麼,和珅到底死於誰手?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誰受益誰就有嫌疑,嘉慶皇帝難脫幹系。
但嘉慶有沒有幫手呢?
總不能隨隨便便砍和珅的頭吧?
總得有人先向和珅『開炮』,皇帝才能找到借口拍板決策。
這個先開炮的人是誰呢?
種種跡象表明,劉墉倒是有可能。
首先,劉墉跟和珅是政敵,一個剛正廉潔,一個巨貪大腐。
其次,從乾隆四十六年開始,劉墉基本幹的都是都察院左都禦史和吏部尚書的差事,專搞官員風紀和人事考選任免。
而和珅柄權,兩人之間出現種種矛盾沖突在所難免。
其三,首劾和珅不法狀的人,是給事中王念孫,這人是劉墉的老部下。
劉墉做都察院左禦史的時候,二人之間似有師生之誼,性格也頗為相似。
另外,王念孫是紀曉嵐的門生,而紀曉嵐又是劉墉之父劉統勛的門生,這層關系也不能被忽略。
其四,嘉慶跟紀曉嵐、劉墉之間有著良好的私人關系。
嘉慶皇帝尊敬紀曉嵐,但絕不會跟他討論軍政大事。
劉墉則不同,他有豐富的經驗。
嘉慶七年《1802年》,嘉慶駕幸熱河,居然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
也就是說,嘉慶對和珅的不滿情緒,可能有意無意地表現或直接透露給劉墉。
聯系起來看,如果不是嘉慶授意劉墉要法辦和珅,如果不是劉墉借乾隆駕崩之機再授意王念孫彈劾和珅,就很難理解王念孫的膽量從何而來了。
乾隆在世的時候,他為何不上交彈劾狀?
而乾隆去世第二天,他就跳出來了呢?
年紀輕輕的王念孫怎麼會知道嘉慶皇帝不待見和珅?
其五,這一點最為關鍵,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是劉墉等人奉旨具體核查辦理的。
也就是說,和珅的二十條大罪,都是劉墉和諸王大臣在嘉慶的授意下給梳理出來的。
至於乾隆遺詔啥的,隻是托詞罷了,有皇帝的授意,莫須有都能殺頭。
紀曉嵐這個時候在幹嘛?
籌辦高宗《乾隆》實錄館,就是在忙著找地方、選擇寫手,準備幫乾隆皇帝寫回憶錄,他可沒工夫參與偵辦和珅案。
那麼,『鐵齒銅牙』是擺設嗎?
既然紀曉嵐沒有跟和珅死磕過,也談不上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那他的『鐵齒銅牙』不就成擺設了嗎?
也不盡然,隻不過咬的對象跟電視劇所演繹的情節有著天壤之別而已。
什麼叫『鐵齒銅牙』?
有兩個意思。
一是口齒伶俐、學識淵博,辯才一流;二是指意志層面的,這種人認準了一件事,就得辦成。
顯然,紀曉嵐的『鐵齒銅牙』屬於前者,他沒有咬人,一輩子盡咬書本了;而劉墉則屬於後者,盡管他的標簽是『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