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長城無疑是古代全世界最牢固的防禦工事。
由於它的存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才能高枕無憂,免受塞外胡人的侵襲。
而萬裡長城建成絕非朝夕,自秦始皇開始修建長城以來,這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對長城加以擴建或修繕。
經過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添磚加瓦,到近代民國那會,雖然經歷過千年的戰火,長城依然蔚為壯觀,氣勢如虹,也難怪後來能入選『世界中古七大奇跡』。
直到今天,長城依然是北京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了每一個前來北京朝聖旅客的潛臺詞。
不過,如此重要一個古代工程,卻曾在近代時期差點毀於戰火,幸虧一人出手相助,最後才得以保全。
那麼,這個人是誰?
故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此人乃是溥儀,毫無疑問,他的一生是中國近代坎坷的縮影。
作為一個處在時代變革中心的人物,溥儀從滿清的末代皇帝,到民國的傀儡皇帝,最後成為新中國一位普通公民。
雖然身份不斷轉換,但中國人的身份始終沒有改變。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處於何種身份,溥儀必然是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出發點的。
正如這次保護長城。
1933年3月12日,長城喜峰口戰役爆發,關東軍對中國河北、熱河交界一帶的長城隘口喜峰口發起了猛烈沖擊。
當時駐守該地的是宋哲元領導的國民陸軍第29軍,得知日軍進犯的消息後,他們第一時間趕到了喜峰口。
此時,關東軍的500名騎兵已經殺到了長城腳下。
雖然長城在防禦冷兵器戰爭時有奇效,但面對近代的熱兵器戰爭,這些古舊城墻還是有點捉襟見肘。
尤其是當時正是關東軍如日中天的時候,不管是作戰素質,還是制式裝備,都遠遠領先我軍一大截。
不過,得益於宋哲元率領的國民將士視死如歸,頑強抵抗。
再憑借長城的地勢優勢,還是頑強抗下了日軍好幾次進攻。
尤其當時宋哲元麾下109旅的趙登禹旅長,身先士卒,率眾將士揮舞大刀,浴血拼殺。
打得關東軍直呼『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榮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便是出自於此。
也是久攻不下,關東軍司令部相當上火,決定對長城進行全面轟炸,摧毀掉這個『礙事』的防禦工事。
眼看長城不保,此時出任偽滿洲國皇帝的溥儀站了出來,他連夜寫了一封信寄到關東軍司令部。
信中直言『長城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你們若是轟炸,無異於是要滅華夏民族。
而我們抗戰的決心你們也是有目共睹,這種事一旦發生,我相信億萬萬華夏兒女都會豁出性命來和關東軍血戰到底,你們真的有把握打贏這樣的對手嗎?
』
由於當時日軍並沒有完全做好全面侵華戰爭的準備,再加上喜峰口戰役遇到的阻攔也給了他們不少壓力。
看到溥儀這封信,他們嚇得立刻中止行動退到關外,此事最後也不了了之。
就這樣,溥儀用一封信挽救了長城被炸毀的命運。
當然,4年之後,關東軍準備完畢,再次發動全民侵華戰爭時,這封信估計就不那麼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