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過搬家的經歷,搬家意味著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工作、生活環境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都有可能成為現代人搬家的理由。
對於現代人而言,搬家幾乎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不過在古代,由於國人普遍的念舊心理,在加上世代傳承的祖宅因素,古人一般很少搬家。
除非是萬不得已的饑荒或戰亂,古代國人幾乎能在一個地方頤養千百年。
正是由於中國古代不發達的搬家文化,造就了後來不計其數的古宅。
這些古建築無疑是華夏大地上的瑰寶,古代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遺憾的是,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進步,這些古宅也慢慢淹沒在了鋼筋水泥的大廈中。
如今再想回味這些古建築,已是難尋蹤跡。
其實,中國也曾有學者提出過要保護古宅的想法,上世紀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就是代表。
奈何人微言輕,雖然梁思成夫婦極力阻止北京城的現代化,但那些古老的城墻和頗具年代的古宅,還是消失在了街頭巷尾。
比起梁思成,美國一位叫白玲安的女子顯然要豁出去得多。
為了防止一座清朝老宅被破壞,她竟花1.25億買下後整棟搬回美國。
不得不說,白玲安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和保護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她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種全新的搬家方式。
這座清朝古宅叫蔭餘堂,修建於1800到1825年間,乃是安徽地區一個黃姓富商蓋的。
其一共占地4500平米,是徽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徽式建築,乃是中國傳統建築裡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因其寫意的江南特征和古典雅致,一直深受中外建築大師喜愛。
而蔭餘堂自建成200年來,一直澤潤了黃家8代子孫。
而在1996年前後,黃家人陸陸續續搬出了宅子,其也一直閑置了下來。
後來,由於當地經濟發展需要,蔭餘堂也不得不面臨拆除的境地。
而當時擔任碧波地博物館中國文化藝術部主任的白玲安得知後,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她早前便一直對蔭餘堂十分癡迷,聽說要拆的消息,便馬上找到黃家後人,希望可以收藏黃家的古宅。
最後,在當地政府、黃家後人以及白玲安所在的碧波地博物館三方協調下,拆遷隊將蔭餘堂拆分成了2700根木頭,8500塊磚瓦和500個石件。
這些古建築材料最後都被分裝進19個大箱子,漂洋過海到了美國。
和普通搬家不同,這項工程消耗的財力和人力也是巨大的,白玲安前後共投進去1.25億人民幣。
經過白玲安和中美建築大師長達8年的努力,在美國麻州塞冷鎮的碧波地博物館,這些建材又完美還原成了蔭餘堂的模樣。
竣工後,白玲安還特意邀請黃家後人前往觀看,他們紛紛表示,跟當年住的祖宅一模一樣。
如今,這個被搬過去的蔭餘堂已經成了美國麻州塞冷鎮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海外遊客。
同時,作為第一個被完整『搬到』海外的徽式建築,也成了不少美國華人必去的打卡景點。
其實,類似蔭餘堂這樣的古宅,中國早前還有很多。
奈何外國人將它當寶,國人卻對此不以為然,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要是多年後,國人想要重溫中國傳統古宅,還得不遠千裡跑到國外,那是怎樣的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