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思索多年,兒子們當中選誰為接班人呢?
諾大一個帝國,必須交給有超常道德水平和愛民如子的皇子。
道光皇帝畫像。
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訢,是最出眾的兩個兒子,至於選哪一個,道光帝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陷入糾結之中。
他在暗中留意他們的言行。
有一次,他帶領兒子們到南苑打獵,奕訢所獲獵物非常多,而奕詝卻一箭未發。
當爹的問原因,奕詝說:『春天來臨,正是鳥獸繁育的時節,我不忍心傷害它們』
道光帝聽了很高興,認為奕詝有仁心,是個當皇帝的料。
最終稱帝的奕詝。
另據野史筆記《清人逸事》記載,道光在衰病之際,曾召見奕詝、奕訢。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父子之間的閑談,而是將決定皇位的歸屬。
在父親面前,奕訢條陳時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智慧。
然而,奕詝則完全是另一番表現,他絕口不談治國理政的問題。
當父親說將不久於此位時,奕詝跪地痛哭,極言父親對帝國和他本人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充分展現出對父親的依戀和不舍。
召見過後,道光帝稱贊『皇四子仁孝』,他心中的天平已經有所傾斜。
1860年的恭親王奕訢。
1850年初,道光帝駕崩,奕詝依遺詔繼承大統,即後世熟知的咸豐帝。
奕訢與皇位失之交臂,隻得到一個『恭親王』封號。
按照道光帝的標準,選擇奕詝是所托得人,因為他的表現符合儒家對帝王的道德要求,依傳統眼光觀之,不失為理想的家國領袖。
問題在於,道光咸豐父子面對的不再是儒家倫理可以解釋的世界。
道光帝沒有認識到世界秩序正在發生的變化,他也沒有能力應對這些變化,所以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屈辱的《南京條約》簽訂後,大清的統治刷新了嗎?
沒有,道光帝依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1872年的恭親王奕訢。
到了咸豐帝那裡,他對世界的理解加深了嗎?
治理策略有明顯改變嗎?
沒有,正如他父親所期望的的,他延續了他祖宗的方略,所以有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到熱河,一年多以後病逝於此。
在群龍無首的北京,28歲的奕訢擔當大任,領銜與聯軍議和。
《國聞備乘》記載,基於奕訢對洋人比較開明的態度,聯軍欲擁立他稱帝。
合約簽訂後,中外代表在禮部舉行宴會,當奕訢來臨時,聯軍要求王公大臣向他下跪,打算以此觀察人心相背。
大臣陳孚恩站出來高聲反對:『要我們向親王下跪,亂了體制,不幹!』
聯軍知道事不可為,也就放棄這個計劃。
1861年起,清朝進入慈禧當政時代,奕訢被授議政王。
那些年,慈禧就是政治上的小白,文化水平也不高,暫無統治大清的能力,奕訢實際上控制了內政外交大權。
60歲時的恭親王奕訢。
很顯然,在管理內憂外患的國事方面,奕訢比他四哥有更寬廣的眼界、更豐富的行政經驗、更卓越的膽識勇氣和更強烈的改革意願。
奕訢帶領老大的清帝國,開始了向近代化的轉型。
他從建立處理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入手,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支持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新式教育。
曾國藩、李鴻章等疆臣能在地方上開辦洋務,就是因為朝中有奕訢撐腰,要不然像倭仁這樣的守舊派,完全可以將任何新興的星火撲滅。
奕訢掌權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以及西部叛亂,近代工業也有了初步規模,為『同光中興』開了局。
隨著奕訢改革的推進,他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慈禧對此深為忌憚,開始逐漸打壓他的影響力。
他的後半生在政壇上起起落落,自保尚且不暇,政績上更是難有值得稱道之處。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