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君主立憲,為什麼必然失敗?《網路歷史》

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後頒佈《宣示預備立憲先行厘定官制諭》,由此掀起了清末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

這也是清廷自我救贖的一次嘗試。

載澤等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時為1906年在英國伯明翰。

誠如我們『後見之明』已知的那樣,這次立憲運動以失敗告終,大清國祚6年後壽終正寢。

有論者指出,立憲運動不僅沒能拯救大清,甚至加速了它的滅亡。

預備立憲的諭旨下發後,從袁世凱、徐世昌等中央大員,到張謇、湯壽潛等商界大亨,對此都是高度贊成積極參與的,為何最終落得個改朝換代呢?

有人說清廷是假立憲,欺騙國人。

從清廷推行的一些措施來看,比如行政改革、設立咨議局和資政院、推行地方自治等,說它是『假動作』恐怕難以服人。

炳哥認為,清末君主立憲的流產,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第一個原因,是革命派和立憲派搞壞的。

革命派反清,不論朝廷做什麼嘗試,統統武力推翻之,這一點好理解。

就在清廷宣佈預備立憲之後的兩年內,革命派在中國南部掀起了一個武裝反清的小高潮。

相關論述已多,在此不贅述。

立憲派搞垮君主立憲,這從何說起呢?

當時所有人都知道,清末的政局已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而廣大的官僚、地主、紳商是不會接受動蕩劇烈的革命的,他們對於更為溫和的君主立憲,可謂是歡欣鼓舞。

一方面,漢族社會賢達可以通過議會、地方自治獲得參與政治的機會;二,滿洲貴族的特權可以通過憲法和議會得到制約;三,皇帝還在,無損他們心中儒家政治的最高象征。

1906年,廣西桂林公立學堂運動會,主席臺橫額上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字:『立憲萬歲』

說實話,君主專制已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要由此過渡到君主立憲,三五年之內是根本難以全其功的。

試問讀盡四書五經的袞袞諸公,還有那些留洋歸來的新人物,真的了然立憲政府如何運作嗎?

朝野上下都需要一個學習的時間。

可是,立憲派對君主立憲的進程催促甚急。

1908年8月,清廷宣佈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

立憲派不答應,於1910年多次組織請願活動,要求速開國會。

清廷沒有馬上答應他們的要求,但已將預備立憲期由9年縮短為5年,定於1913年召開國會,1911年先成立內閣。

立憲派對清廷的讓步仍不買賬,堅持要求馬上召開國會。

1910年10月,清廷軍警與立憲請願代表僵持,幾乎釀成血案。

1911年5月,中央在倉促之間成立內閣。

13名內閣成員中,漢族官僚僅占4名。

立憲派傻眼了,說好的分享權力呢?

說好的制約皇族呢?

他們提出的要求屢屢得不到滿足,於是也就對朝廷失去了信心,等到當年10月辛亥起義,也就一窩蜂占到了革命派一邊。

立憲派促進了清末立憲的開展,最後又親手將這一前所未有的嘗試埋葬。

1906年清廷宣佈『預備立憲』後,山東威海的士人聚會慶祝。

第二,清皇室自己作死,不放權。

1908年8月27日,清廷頒佈立憲的重要文件——《欽定憲法大綱》。

這一憲法文件有其進步性,比如規定了臣民的權利,言論自由、結社自由、財產權等不受侵犯。

但在最關鍵的『君上大權』部分,有十四條,總結起來隻有一句話: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皇帝。

解散議會之權、用人之權、軍權、司法權、外交權等等,全部系於皇帝一人之手,議會完全就是一橡皮圖章。

這無疑是一次君權的憲法化,也是君權的一次強化。

所以,梁啟超評價這個憲法大綱是『吐飾耳目,敷衍門面』。

上文提到的『皇族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也是清廷不願與漢族士人分享權力的一個鮮活例證。

辛亥革命發生後,1911年11月3日,清廷再次公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按說,在此存亡危急之秋,只要能保證江山不變色,清廷應該做出重大讓步,盡量滿足立憲派的所有要求。

但是,在這一憲法性質的文件中,皇帝的權力也隻是讓渡出一小部分,仍強調『皇帝神聖不可侵犯』。

更致命的是,它對臣民的權利隻字未提。

顯然,它沒有引起立憲派的興趣。

1906年,戴鴻慈、端方等在芝加哥考察憲政。

第三,從根本上說,中國沒有『虛君』的傳統,難以搞成君主立憲。

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歷史上,皇帝的生命和尊嚴,來自那至高無上的權力。

著名歷史學家秦暉認為,臣民之所以尊重皇帝,是因為畏懼『法、術、勢』,是因為皇帝操持著生殺大權。

一旦皇帝的大權被分解或者旁落,這個皇帝就面臨著性命之憂。

別說外姓人來搶寶座了,就是宮廷內弟殺兄、子弒父的血案,在中國歷史上不也是所在多有?

所以,中國古代的皇帝不能不把權力盡可能集中在自己手中,絕不敢當虛君。

英國、日本等能夠實施君主立憲,與這些國家尊重虛君的傳統有關,它們的歷史上,長期存在著不掌握實權的君主。

清末的攝政王載灃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亡國之際仍不願讓渡權力。

他很自然就會想到歷史上的那些場景,沒有了權力,誰還會尊敬皇帝?

皇帝的性命何存?

君主立憲失敗後進入共和時代,中國一度實行責任內閣制,結果如何呢?

進京組建內閣意欲出任實權總理的宋教仁,被暗殺。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則又搞出個『府院之爭』。

可以說,由於強大的傳統,虛君實相的制度並不適合中國。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