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後再次訓政,將光緒帝囚居瀛臺,進而打算廢黜他,另立幼帝。
在帝制時代,皇帝的選立是天大的事,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否,本應慎之又慎,但慈禧獨掌大權,有一幫滿族親貴支持,她已不重視外界輿論。
慈禧太後肖像照片。
好在榮祿還算理性,請慈禧先試探下封疆大吏的口風,三思而後行。
慈禧覺得有理,就給各省督撫發秘密電報,說太後將要拜謁太廟,為同治皇帝立後。
雖然這話是繞著彎說,但各位封疆大吏都是官場的老油條,豈能不懂其中的深意?
這封電報的意思是說皇帝要換人了,新帝繼承同治帝的衣缽,光緒帝的合法性和歷史地位將蕩然無存。
張之洞《左》與英國軍官合影。
此事非同小可,大部分疆臣都明白,如此廢立將負惡名於天下,所以內心十分抵觸,至於要不要公開提出反對意見,其表現則就大相徑庭了。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人態度一致,由劉發起,聯合上奏朝廷,表達反對之意。
這兩位都是晚清名臣、洋務派的幹將,地位至高且重,他們的意見肯定會讓慈禧掂量掂量的。
劉坤一照片。
但是,當兩人聯合署名的奏折發出後,張之洞突然反悔,馬上派人將信使追回,刪掉了自己的名字。
劉坤一得知後,心中不快,說:『香濤《張之洞號》見小事勇,見大事怯,姑留其身以俟後圖。
吾老朽,何憚?
』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最喜歡對大事小事發表議論,激揚文字,意氣風發。
等他到地方上任職,掌握了實權,他的氣質也有所變化,義憤填膺的論說少了,作風更加務實。
影視劇中的張之洞形象。
張之洞不願公開反對慈禧,那是擔心激怒慈禧,耽誤自己的仕途。
其實,大是大非面前,張之洞還是很清醒的,比如1900年慈禧要各地對洋人大開殺戒,張之洞『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帶頭發起了『東南互保』,使東南半壁江山免於戰亂。
『小歷史』關注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