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9年清軍慘敗於和通泊,乾隆3次發兵準噶爾,開創中原王朝盛世。《網路歷史》

公元1753年的10月,一封600裡加急的文書,從遠在幾千裡的蒙古烏裡雅蘇臺,送到了乾隆皇帝的手裡,說準噶爾汗國的三個小頭領向大清朝投降,乾隆立即兵發準噶爾。

然而,滿朝文武都發表了反對意見,因為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戰,清軍慘敗於準噶爾軍。

那麼,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戰有多麼慘烈?

乾隆又是如何開創中原王朝盛世的?

乾隆皇帝接到將軍成袞紮佈的奏折後,方知準噶爾汗國的三個小頭領臺吉車凌、車凌烏巴什和車凌蒙克帶著1萬多人,宣佈脫離準噶爾汗國,向大清朝投奔而來。

成袞紮佈將軍在奏折中說,準噶爾長期和大清為敵,現在這些人突然宣佈要投奔大清,不知道是真心的還是有什麼詭計,請乾隆皇帝拿個主意。

看到這奏折,乾隆皇帝大喜過望,早在乾隆10年《1745年》的時候,他就收到過有關準噶爾部落投奔大清的消息,說當時的準噶爾汗國正在內亂,而這些人現在過來投奔,證明消息準確無誤。

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大清帝國的最大威脅。

準噶爾蒙古是古代蒙古的一支部落,早在明英宗時期,發動了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來無盡的創傷,瓦剌就是這個部落的前身,後來,這個部落漸漸西移,在新疆和青海一帶遊牧而居。

17世紀,準噶爾擊敗了和碩特汗國,成為衛拉特的新霸主,並不斷攻擊漠南的被清朝控制的喀爾喀部。

到了1680年,噶爾丹霸占著以天山為中心,東臨青海、西到哈薩克斯坦、南接西藏、北通俄羅斯、東北至喀爾喀蒙古的廣大地域。

18世紀上半葉準部在策妄阿拉佈坦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代,汗國的農牧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清朝初期,準噶爾在天山南北再次橫行,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成為西域一霸,首領就是噶爾丹,他先後通過戰爭統一了西蒙古四部,他的野心非常大,想再建忽必烈的輝煌,再次統一整個東亞地區,畢竟他是忽必烈的後裔。

然而噶爾丹生不逢時,雖然他有著雄才大略,但是他遇到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康熙通過對喀爾喀蒙古的籠絡和控制,讓噶爾丹的野心始終無法實現。

同時,康熙皇帝兩次用兵,先後大敗噶爾丹。

到了康熙36年,噶爾丹帶著遺憾去世了。

但是噶爾丹之後,準噶爾汗國再次強大起來,到了雍正九年,在和通泊《蒙古語為『和通淖爾』,位於今蒙古科佈多省塔萬博格多國家公園西北》,清軍慘敗於準噶爾軍,這就是有名的和通泊之戰。

和通泊之戰,又名通淖爾之戰,是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戰爭。

話說雍正年間,準噶爾部不斷威脅著清朝政府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治,公元1731年,即雍正九年六月,雍正集中八旗精銳10000多名,任命傅爾丹為主帥,兵發準噶爾部。

六月十九日,傅爾丹聽信俘虜『準噶爾內亂』等消息,竟然下達了加緊行軍、直接殺向準噶爾根據地阿爾泰的命令。

一開始清軍勢如破竹,準噶爾軍望風而逃。

但到了博克托嶺《今蒙古國科佈多市以西50公裡處的和塞爾赫山》,傅爾丹才知大事不妙,中了對手的誘敵深入之計。

於是,傅爾丹急忙下令大軍向和通泊方向撤回。

六月二十一日,二萬多準噶爾軍埋伏在和通泊,截擊了移營撤退奔往和通泊的清軍,將清軍團團包圍,雙方血拼三天,清軍戰損率高達75%。

到七月一日,傅爾丹才率領2000多傷兵灰塵撲撲逃到了科佈多,消息傳到京城,哭聲、哀嚎久久不散。

到了雍正十年,準噶爾再次興兵作亂,在喀爾喀蒙古拼命地抵抗下,清軍最終才擊敗了準噶爾大軍。

雍正皇帝無奈,隻能與準噶爾握手言和,雙方開始貿易。

到了乾隆皇帝繼位,乾隆一直警惕著準噶爾的動向,任何準噶爾的消息他都不放過。

到了乾隆10年,乾隆15年,乾隆皇帝先後收到消息,說準噶爾內部已經四分五裂。

所以,當乾隆18年三車凌前來投靠,乾隆皇帝認為他們是真心是來投降大清的,於是就慷慨地給歸來的三個部落賞賜了大量的米面糧油。

為了深入了解準噶爾汗國的情況,乾隆和三車凌的首領進行了多次詳談,他發現這時的準噶爾,正處於歷史上最虛弱的時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於是,乾隆果斷地下了一道詔書,決定要迅速出兵,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乾隆在詔書中說,現在的準噶爾內部一直發生內亂,剛好有可乘之機,如果失去這個機會,過了幾年,等他們緩過勁來,一定還要和我大清為敵。

所以,我準備明年兵分兩路,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這個詔書一出來,整個大清朝廷認為乾隆皇帝『瘋』了,幾乎所有的大臣都發表了反對意見。

反對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雍正九年的那場大敗,在整個清朝官員中的陰影實在太大,那是八旗自薩爾滸之戰以來的第一次失敗,也是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現在蒙古人不來找事兒都不錯了,大清幹嘛沒事兒挑起戰端呢?

而且現在雙方和平了20年,通過貿易都得到了實惠,清兵也不用囤兵,節省的軍費不計其數,甘肅、陜西、寧夏的百姓也不用負擔糧食的供應。

同時,現在這麼多年沒有打仗了,糧草調度、軍事物資的準備都不可能短時間完成。

如果戰爭失敗,萬一敵人深入境內,後果不堪設想。

滿朝文武反正要麼上書痛陳利害關系,要麼以死相逼。

對於反對的聲音,乾隆根本不以為然。

首先,乾隆認為康熙、雍正把江山交給自己,自己必須要對得起祖父和父親的信任和期待。

而且康熙皇帝是一個極端自信的人,他不光考慮自己的統治發展,而且是從大清長遠來考慮,必須要打造一個長治久安的外部環境。

同時,作為少數民族的皇帝,乾隆對於同樣是少數民族的準噶爾有著深入的了解。

乾隆精通蒙古語和藏語,甚至還會阿拉伯語,而且乾隆深入地了解過西蒙古的歷史,對準噶爾的歷史發展,有著非常深入地思考。

乾隆認為準噶爾的關系非常重大,向南能夠把守西藏,向東又能遏制蒙古,準噶爾汗國一日不除,西藏和蒙古永遠不可能安寧。

於是乾隆皇帝最終在乾隆19年發表上諭說,平定準噶爾的事情不用再討論了,出兵的事情朕說了算,你們反對也沒有用。

於是,在乾隆的思想動員下,沒有人再反對出兵了。

然後乾隆任命班第和永常分任北路和西路主帥。

接下來就是糧草問題,由於征討準噶爾並沒有謀劃很久,所以乾隆明發上諭,要求每個士兵帶兩個月的口糧,剩下的口糧讓士兵可以沿途取蒙古牧民的,將來朝廷再給補償。

也就是說,乾隆允許官兵在沿途劫掠,至於所謂的補償,不過是空話而已,也就是這個舉動埋下了後患。

乾隆20年的二月,清兵集中五萬人,兵分兩路,抽調民工三萬,負責運輸輜重,配備運送物資的駱駝1萬峰,並且為每個士兵配備了三匹戰馬,共計15萬匹馬。

乾隆皇帝還特別選擇準噶爾的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前鋒,清軍一到,準噶爾的各部紛紛投降大清。

五月,兩路大軍會師博樂縣,向伊犁進軍,到了伊犁後,民眾也統統投降。

至此,平定準噶爾的戰爭初次獲得勝利。

但是,問題很快出現,清兵攻克伊犁後,原本以為可以獲得一些輜重,但沒有想到一點物資都沒有,這就導致大量的清兵後撤。

而此時,準噶爾的降將阿睦爾撒納居然看到清兵後撤之後,提出要和乾隆分治,乾隆當然不同意,阿睦爾撒納就此殺死清兵將領,自立為大汗。

乾隆21年2月,乾隆又不得不再次發兵征討阿睦爾撒納,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起兵清兵依然沒有帶夠糧草,然後一路上對喀爾喀蒙古開始大肆劫掠,最終導致支持乾隆的喀爾喀蒙古竟然起兵反叛。

乾隆這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部署出現了問題,連忙找到自己小的時候一起讀書的朋友章嘉三世做喀爾喀蒙古的工作,最終,乾隆承諾賠償清兵造成的損失,喀爾喀蒙古這才作罷。

最終到了乾隆22年3月,清兵三次進兵,消滅了阿睦爾撒納,準噶爾汗國被乾隆徹底消滅,接著乾隆通過屠殺和宗教控制,實現了對西部中國前所未有的統治。

可以說,這件事對整個中華民族有著非凡意義。

從漢代張騫開始,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一帶,就是中原王朝一直努力經營的目標。

雖然漢、唐、元都曾經在這裡進行過管轄,但是都很難建立直接、持久和穩定的關系,所以導致西域和中原王朝時斷時續。

直到乾隆皇帝之後,消滅了這片草原上最強悍的民族,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後,中原王朝才真正地在西域建立了徹底的和有力的統治。

平定準噶爾後,大清當時的領土面積為1453萬平方公裡,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

至此,乾隆盛世達到了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