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通力合作,以鐵腕手段開展『虎門銷煙』,給外國鴉片販子和國內的『癮君子』以震撼。
隨後引發的連鎖發應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英國以『虎門銷煙』損害英商利益為借口,發動了蓄謀已久的鴉片戰爭。
在道光帝領導下,清軍跟英軍打的這一仗,無異於『盲打』。
何謂『盲打』?
道光帝不知道英國在哪裡,不知道英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不知道英軍武器如何,不知道英軍要實現什麼目的,不知道清軍與英軍的差距在哪裡,不知道當時的國際環境什麼樣……
道光帝畫像。
道光帝抱定『天朝上國』的優越感,視他們為未經教化的『英夷』,不值得重視,但『英夷』軍力之強大,接連打得清軍丟盔卸甲,一度讓道光帝蒙圈。
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首鼠兩端,無法確定對英軍的政策是主戰還是求和,他一會要求辦事大員『羈縻』英軍,一會又要求『兜剿』。
因為戰略不明朗,道光帝的立場變化不定,東南沿海與英軍交涉的總督無所適從,不論是備戰還是妥協,都不得道光帝的歡心。
電影《林則徐》劇照,琦善《左》與林則徐《右》。
林則徐《由欽差大臣調任兩廣總督》和鄧廷楨《由兩廣總督調任閩浙總督》曾在廣州整軍備戰,鄧後來又在福建有所準備。
面對英軍來襲,他們是強硬派、主戰派。
但在道光帝看來,正是林則徐、鄧廷楨的強硬態度,才招致英軍的侵略,惹上一個大麻煩。
英軍北上天津之時,道光帝的第一個應對辦法就是懲處兩位大臣,將他們罷官。
隨著英軍侵略的加劇,又分別將他們發配伊犁。
兩江總督裕謙,反對妥協,堅持抵抗侵略,奏請添鑄火炮,建造炮臺。
1841年8、9月份,正當英軍醞釀擴大戰事、裕謙堅持備戰之際,道光帝卻三番五次下聖旨,催促裕謙裁撤防兵。
《林則徐》劇照,抗擊英軍侵略的清軍炮兵陣地。
1841年9月起,英軍先後進犯定海、鎮海,裕謙奔赴前線親自督戰,但因兵力不足、武器落後,清軍潰散。
裕謙見事不可為,望闕叩頭,投泮池自盡。
另一方面,主和派的日子也不好過。
裕謙之前,是伊裡佈任兩江總督。
伊裡佈鼓吹失敗主義論調,主張妥協。
1941年初,道光帝下令圍剿定海英軍,伊裡佈拖延觀望、拒絕進兵,最終因『延誤軍機』被革職,發往軍臺效力贖罪。
1841年1月,妥協派的兩廣總督琦善,擅自與英軍達成一份《穿鼻草約》,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與英國,賠償英國600萬銀元。
此舉激怒道光帝,琦善被革職抄家,發往軍臺。
《林則徐》劇照,英軍企圖進犯江浙一帶。
鴉片戰爭結束前夕,即1842年5月,道光帝要求揚威將軍奕經向被俘的英軍軍官詢問英國之『底裡』,如英國距中國水程若幹?
英國女王年僅22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
其夫何名何處人、現居何職?
等等。
固步自封的道光帝,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與英軍打了三年仗。
他向大臣們下達應對策略的時候,腦子裡何嘗不是稀裡糊塗?
每當形勢對清朝不利,辦事大臣難免會成為『背鍋俠』。
參考資料:薑濤、卞修躍《中國近代通史·第二卷》,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5冊》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