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醇親王載灃《1883年-1951年》,光緒皇帝的弟弟,溥儀稱帝期間的監國攝政王,清末宣統年間大權的實際掌握者,其地位可謂顯要煊赫。
就這麼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兒子溥儀對他的評價卻不高。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多次提到載灃,他總體上對父親的印象是優柔寡斷、懦弱無能。
溥儀引用民國期間在紫禁城內任職的遺老的話評價載灃:『與王公大臣常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嚅不能立斷』
年輕時的載灃。
清末那幾年,朝廷內部對權力的爭奪很激烈,比如加貝子銜的鎮國公載澤一直想取代慶親王奕劻的地位,擔任首席軍機大臣《1911年改為內閣總理大臣》;貝勒載洵和載濤想攘奪袁世凱等漢人的軍權;那些留學德國和留學英國的皇室成員,又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
在這種紛爭之間,載灃並沒有自己的定見,他一會兒聽信這一方,一會兒聽信那一方,對不同立場的人都說『好好好』,往往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軍作戰不利,節節敗退,奕劻、那桐、徐世昌等幾位王公大臣向載灃保舉起用袁世凱。
載灃與袁世凱有宿怨,聞聽此言氣不打一處來,將那桐等人狠狠申斥了一頓。
載灃、溥儀等人民國年間的合影。
結果怎麼樣呢?
那桐辭職,奕劻也曠工不上班,然而前線告急的電報卻一封封送到載灃面前。
載灃垂頭喪氣,沒有辦法,隻好妥協,婉言慰留奕劻、那桐,並簽發了起用袁世凱的諭旨。
袁世凱重回政壇後,載灃辭去了攝政王之位。
他對此倒是樂得輕松快意,回到家便對福晉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他這種全不以大清天下為念的態度,把瓜爾佳氏氣哭了,她告誡孩子們:『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那樣!』
溥儀認為父親懦弱無能,但是在民國年間,載灃的所作所為可比溥儀高明多了。
溥儀與弟弟妹妹在天津合影。
載灃閑居期間,雖然沒有大作為,但起碼看得清歷史潮流。
溥儀退位之後,從來沒有放棄過復辟的努力。
1917年的『張勛復辟』,載灃很不以為然,痛斥這是『胡鬧』。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的慫恿下去東北,建立偽滿洲國,載灃就持反對態度,認為此舉兇多吉少。
在對待復辟和日本的態度問題上,載灃從來沒有優柔寡斷,他絕不參與、絕不合作。
民國年間的載灃。
抗戰期間,身為偽滿洲國『皇帝』的父親,載灃在北京受到日軍的『特殊照顧』。
日本關東軍的高級參謀吉岡安直多次要求載灃搬到長春居住,聲稱這是『時勢的需要』、『為了確保王爺大駕的安全』,以威逼利誘的手段,讓載灃非去不可。
載灃則是鐵了心,任你如何軟磨硬泡,我就是不去長春,不去趟偽滿洲國的那灘渾水。
溥儀對其父載灃的評價,不能不說有失客觀公正。
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去世後,他接手的可是一個失控的爛攤子,現實留給他的發揮空間並不是很大。
另外,在民族大義面前,載灃是條漢子,而溥儀對這一點並沒有足夠認識。
參考資料:溥儀《我的前半生》,商鳴臣、李波《載灃的晚年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