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看著六歲的福臨坐在龍椅上接受親貴大臣們的跪拜,孝莊的心情十分復雜。
她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就這樣成了大清朝的皇帝,坐在了那個象征著滔天權勢的椅子上。
就在前幾天,為了皇位,多爾袞與豪格還鬥得你死我活,差點引發了八旗內鬥。
如今,她的兒子卻成了最後的贏家,她不知道自己是應該歡喜,還是應該擔憂。
就像劇中,她曾對蘇茉爾感嘆道的那樣:
『如果福臨當皇上,我也不知道,我會憂患,還是會歡喜』
多年前看《孝莊秘史》,一直覺得福臨能夠繼承皇位,是個意外。
無論是論長、論貴,還是論軍功才幹,福臨都不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可偏偏潑天的富貴,就是落在了他的頭上。
當時隻覺得,命運使然。
如今再看《孝莊秘史》福臨登基的這段劇情,才發現,福臨成為皇帝,孝莊成為皇太後,是皇太極死前的最後一步棋,而皇太極的這步棋,算計了所有人。
兩虎相爭
皇太極的突然離世,給剛剛建立的大清朝,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皇位由誰繼承。
皇太極生前,曾立宸妃海蘭珠的八阿哥為太子。
在八阿哥不幸夭折之後,太子之位一直懸而未定。
直到皇太極去世,也沒有指定誰為繼承人。
至高無上的權利,誘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沒有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之爭,註定會異常地激烈。
豪格動了心思,多爾袞也動了心思。
作為最為實力競爭皇位的兩個人,在皇太極剛剛咽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謀劃著如何成為大清朝新的主人了。
於是,繼承人的爭奪,最終演變成了豪格與多爾袞兩人之間的鬥爭。
他們各有優勢,各有理由,實力上旗鼓相當,誰也不服誰。
豪格的優勢,在於他是皇太極的長子。
長子繼承皇位,更符合祖制與規矩,這是多爾袞稍微欠缺的地方。
同時,豪格並不是一個沒有任何建樹的皇子。
他從小跟著皇太極四處征戰,有軍功,也有實力。
皇太極的親將兩黃旗,便是他的擁護者。
在豪格看來,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皇位理應是他的。
多爾袞的優勢,在於他的威望與才幹。
雖然弟繼兄業,不如子承父業更名正言順。
但是,他的優勢足以彌補這個瑕疵,用謀臣范先生的話說,歷史上不乏兄傳弟位的例子。
而且,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兄弟三人各領一旗,實力比豪格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像劇中族長代善說的那樣:
『多爾袞既是能臣,又是勇將。
尤其是在錦寧大捷之後,國威大振,將士庶民,普遍對他愛戴支持。
他兄弟手上又有三旗精銳,實力不可小看啊』
對多爾袞來說,皇位他勢在必得。
一來,皇位就是阿瑪努爾哈赤留給他的,龍符也在他的手上,當初是皇太極不擇手段地搶走了本屬於他的皇位,還逼死了他的母親大福晉。
如今他羽翼豐滿,皇太極也死了,皇位理所當然應該物歸原主。
二來,他自信有實力、有能力帶領大清入主中原,這是他阿瑪努爾哈赤的遺願,也是他的夙願。
此外,對於多爾袞來說,皇位意味著的已經不僅僅是權力,還有他曾被奪走的尊嚴與愛情。
如果不是皇太極成了皇帝,他與大玉兒早就在一起了。
因此,無論如何多爾袞也不會輕易放棄僅一步之遙的皇位。
當然,無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他們都不敢輕易地挑起戰端,以武力解決問題。
暫且不說勝負的問題,至少誰也不願意被扣上引發八旗自相殘殺,破壞團結的罪名。
這樣一來,有理也會變得沒理。
總之,誰先動手,誰就徹底失去了繼承人的資格。
就這樣,奪位大戰陷入了兩虎相爭的僵局。
可是,大位不能一直這樣懸而不決。
於是,族長代善、皇後哲哲以及謀臣范先生開始商量對策,如何才能避免戰端,和平地解決這個問題。
另立皇子
在豪格與多爾袞為了皇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時候,范先生提出了一個建議:兩個都不立,在皇太極的其他皇子中,找一個繼位。
至於理由:
一來,無論是立豪格,還是立多爾袞,另一個一定不會服氣,奪到的不放心,奪不到的不甘心,到時候萬一鋌而走險的發動戰端,對大清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
不如另立他人,兩人或許不會心甘情願,但也會相互牽制,不敢輕舉妄動。
二來,兩黃旗雖然支持豪格,但理由是忠於先帝,所以一定要立皇子,而不是兄弟。
但是,皇太極的皇子,並不是隻有豪格。
另立其他皇子,兩黃旗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
對范先生的提議,代善與哲哲都十分贊同。
事實上,對於代善來說,大清的穩定最重要。
誰當皇帝對他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動搖不了他的族長地位。
但對於哲哲而言,卻大不同。
如果非要在豪格與多爾袞之間選一個,她一定會選豪格。
畢竟,豪格當皇帝,她還是母後皇太後,可多爾袞當了皇帝,她的位置就尷尬了。
當然,她同樣不希望大清發生內亂,如今有了另立皇子的突破口,她的地位也能保全,自然百分百支持。
可是,兩個難題又擺在了眼前:
一是如何說服豪格與多爾袞放棄皇位;一是立哪個皇子。
說服豪格容易,代善可以以大伯以及族長的身份,勸其顧全大局。
可說服多爾袞就有難度了,畢竟皇位摻雜了多爾袞的仇恨。
這時,哲哲想到了大玉兒。
在她看來,隻有大玉兒說的話,多爾袞才能聽進去,其他人的分量,包括她自己,都不足以撼動多爾袞的決心。
就這樣,在大玉兒的利弊得失分析,許諾輔政之位,以及以情攻心之下,多爾袞同意了讓步。
至於立哪個皇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哲哲提議立福臨,理由有三:
1、福臨出生的時候,大玉兒的永福宮紅光沖天,這是天降祥瑞。
2、幼主登基,勢必要選一個親王輔政,多爾袞是最佳的人選。
可是,一旦多爾袞掌握了實權,時間一長,難免不會存有異心,到時候別說是豪格,連登基的幼主也未必能夠安然無恙。
唯一能夠節制多爾袞的,隻有大玉兒。
只要皇位上坐的是大玉兒的兒子,那麼多爾袞就一定會有所顧忌。
當然,立福臨的提議,哲哲也有一點私心。
一方面,她與大玉兒和福臨的關系更密切,且他們對她都尊敬有加,如果其他皇子登基,她雖然依舊是母後皇太後,可舒心程度自然不如福臨。
另一方面,大玉兒出身科爾沁,與其便宜了外人以及其他部族,不如將利益傾斜給自己人。
如果兩個皇太後都是科爾沁的,那麼家族的影響力會更大,反之她的地位也就會越穩。
可是,論長、論貴,福臨都難以服眾。
按照子憑母貴的家法,貴太妃所生的十一阿哥博果兒更加名正言順。
而貴太妃在得知要另立皇子之後,也一直在私下裡使勁。
分別拉攏豪格與多爾袞,都許以實權的承諾。
既然另立皇子已成定局,豪格與多爾袞為了爭奪輔政的權利,必須站隊。
豪格相信了貴太妃的話,選擇支持博果兒,而多爾袞則將目光鎖定在了福臨身上。
對多爾袞來說,既然他放棄了皇位,那麼這天大的富貴他就送給他的玉兒。
當然,多爾袞並非隻考慮了情義。
他猜到了哲哲一定會支持福臨,而哲哲與代善決定了輔政的人選,所以支持福臨,得到輔政的機會遠大於支持博果兒。
也因此,繼位之爭又分成了兩派:
福臨一派:哲哲、多爾袞、代善《代善被哲哲說服,背地裡是支持福臨的》。
博果兒一派:貴太妃、豪格。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優劣勢已然明了。
但是,為了能夠服眾,為了堵住悠悠之口,代善還是準備讓天意來決定繼承人——把禦璽和珍珠擺在福臨與博果兒的面前,誰選了禦璽,誰就是未來的皇帝。
生性貪玩的博果兒選了珍珠,而禦璽雖不是福臨想要的,但他想起了孝莊教導他,讓他凡事多讓著弟弟,於是被選剩下的禦璽,就成了福臨的了。
皇太極的最後一步棋
事實上,福臨登基為帝,皇太極早已預料到了,而不立太子,正是他權衡利弊,分析局勢之後的一步棋。
皇太極臨終之前,哲哲曾與他聊過立儲的事情,並從論長、論貴以及論性情三方面分別提出了豪格、博果兒與福臨。
對此,皇太極沒有質疑,也沒有提出新的人選。
也就是說,從他們三個之間選擇繼承人,是皇太極與哲哲的共識。
那麼選誰呢?
論長,豪格最合適。
但是,皇太極對豪格並不是太滿意。
一方面,他覺得豪格母親的出身太低,性格愚蠢,不識大體;另一方面,在他看來,豪格的性情太過浮躁,距離他理想的繼承人,還有很大的距離。
至於博果兒與福臨,都太過年幼,根本看不出誰能擔此大任。
事實上,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皇太極有所忌憚。
而他忌憚的,正是多爾袞。
按皇太極的話說,如果他能再活個二三十年,那麼無論立誰,他都能確保大清不出現任何變故。
畢竟他有足夠的時間,削弱多爾袞的權勢與地位。
可是,他深知自己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很可能挺不了多久,一旦他死了,多爾袞的野心勢必會暴露出來。
到那時,就算他提前立了豪格為太子,也無法阻擋多爾袞的野心。
況且,豪格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就像劇中他對哲哲說的那樣:
『豪格嘛,年紀倒是合適,軍功也還夠,我除了擔心他額娘,還擔心多爾袞啊。
他們之間心有芥蒂,豪格年紀雖然大一些,但是卻比多爾袞低了一輩,明裡暗裡都難免會吃虧。
今天就算我把皇位傳給豪格,論才幹,心計,他都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也就是說,皇太極不是不想立太子,是立了也沒用。
只要多爾袞的問題不解決,他立誰的結果都一樣。
而唯一能夠阻攔多爾袞的,隻有孝莊。
這一點,哲哲清楚,心思縝密的皇太極更清楚。
所以,如果他不想多爾袞繼位,不想大清八旗自相殘殺,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福臨。
只要福臨成了皇帝,孝莊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牽制多爾袞,為兒子保全皇位。
事實上,自從海蘭珠去世,八阿哥夭折之後,皇太極的心裡就已經選定了福臨為繼承人。
讓孝莊幫忙批閱奏折,就是佐證之一。
他雖然不確定福臨是否能成材,但是他相信以孝莊的心胸見識、謀略手段與德行品性,教養出來的孩子應該不會差。
無論是出於忌憚多爾袞,還是認同孝莊的能力,福臨都是他的不二人選。
至於他為何不直接將福臨立為太子,原因也很簡單。
太早的將福臨立為太子,對福臨來說,隻有弊沒有利。
一方面,福臨難以服眾,勢必會引發眾議,無論是豪格,還是博果兒的母親貴太妃,都不會接受這個結果。
到時候,福臨能不能躲過明槍暗箭,保全性命都是個問題。
奪嫡之爭的殘酷與激烈,皇太極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他不想提早地將答案擺在明處,給多爾袞以應對的時間。
與其早早地將福臨推出來,不如等待契機,而這個契機,就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兩虎相爭的局面。
皇太極明白,有實力爭皇位的,隻有豪格與多爾袞。
雖然是兩虎相爭,但他篤定了誰都不敢先挑起內戰。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代善,還是哲哲,抑或者是其他親貴大臣們,都會為了大清不發生動蕩而全力周旋解決。
如何解決?
除了另立皇子,別無他法。
而能讓多爾袞心甘情願讓步與支持的,隻有福臨。
加之哲哲的一旁協助,福臨繼位幾乎是毫無懸念。
要知道,皇太極能在做貝勒的時候,就建立了絕對的威望。
他的心計、謀略與才幹,可想而知。
加之做了那麼多年的大汗,他深諳帝王之術,了解每一個人的心思與想法,優勢與弱點,這樣的結局,他不可能想不到。
無論是不立太子,還是福臨登基,抑或者是讓孝莊成為皇太後以牽制多爾袞,都是皇太極早已算計好的棋局。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
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