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削弱莽古爾泰家族,結束『貝勒共治』局面。《網路歷史》

崇禎八年《1635年》,成親王嶽托上奏皇太極:『豪格處死福晉,我要不要效仿他呢?

』皇太極知道嶽托的想法,便饒了哈達那拉氏,嶽托保住了夫人。

嶽托,清朝名將,大貝勒代善的長子,驍勇善戰,冊封成親王。

1626年,努爾哈被袁崇煥擊敗,鬱鬱而終,八旗內部角逐大汗的位置,鬥爭非常激烈。

努爾哈赤孫子輩,論征戰沙場,嶽托、豪格可以充當主帥。

嶽托比多爾袞還大十三歲,建立戰功時,多爾袞還在襁褓之中。

嶽托、碩托、薩哈廉聯合勸說父親代善,擁戴皇太極。

同時,嶽托明確表態不能冊立多爾袞,否則兵戎相見。

代善手握兩紅旗,子孫後裔能人眾多,皇太極得以順利繼位。

為鞏固汗權,皇太極在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下,處死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

皇太極順利繼位,離不開代善家族、阿敏家族、莽古爾泰家族的支持。

但是,皇太極的直屬兵馬不多,隻有正白旗而已,大汗的權力有限。

作為妥協的結果,後金形成『貝勒共治』的局面,大汗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三大貝勒』一起處理政務,商討軍國大事。

『貝勒共治』下,皇太極每次召集八旗議事會,都要先跟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這三位兄長行禮,然後回到座位上,與他們並排而坐。

皇太極,文武雙全,勵精圖治,希望擺脫『貝勒共治』局面,以強化汗權,具備對明朝作戰的資本。

皇太極知道,八旗內部的權力渙散,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隻能步蒙古的後塵,自己走向敗亡。

為了擺脫『貝勒共治』局面,皇太極以丟失永平、遷安、灤州、遵化等關內4城為由,召開八旗議事會,將阿敏投入監獄,囚禁終生。

阿敏,鑲藍旗旗主,驍勇善戰,卻中了皇太極的『圈套』。

關內4城,遠離後金的基地,豈能守得住。

堅守城池,會被明軍打死;放棄城池,則給皇太極處置自己的理由,阿敏無路可退。

阿敏出局,下一個就是莽古爾泰,他比阿敏更加難對付。

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子而已,並非嫡系,實力遠不如代善、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的嫡子,姐姐是哈達公主,兄弟德格類、費揚古,手握正藍旗,麾下兵強馬壯。

哈達公主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代善的長子嶽托。

莽古爾泰家族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嶽托、豪格,大多時候都是支持哈達公主,站在丈母娘這邊。

八旗內部鬥爭激烈,本應該繼位的褚英、代善、莽古爾泰相繼出局。

褚英跟『五大臣』關系不好,努爾哈赤丟車保帥,處死褚英。

代善,先後跟莽古爾泰的母親富察氏、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有『關系』,也出局。

後金有『收繼婚』習俗,努爾哈赤冊立代善為太子時,說自己百年之後,包括妻妾在內,都由代善繼承。

為了家族的興盛,富察氏、阿巴亥自然的『提前』聯系儲君,搶占制高點。

代善出局,本應該是莽古爾泰當儲君,可惜他隻是赳赳武夫一枚,不知道靈活處理事情,將母親富察氏處死,惹惱了努爾哈赤。

莽古爾泰失去繼位的資格,但家族勢力強大,跟代善家族、豪格的關系也非同一般。

在『貝勒共治』的局面下,莽古爾泰的能量很大,是皇太極強化大汗權力的障礙。

為了弱化莽古爾泰家族,皇太極再次『佈局』。

廣渠門之戰、左安門之戰、大凌河之戰、大同之戰,皇太極讓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打頭陣,與明軍死磕。

大凌河之戰,明軍火炮強大,正藍旗死傷慘重,莽古爾泰請求增援,讓皇太極把從正藍旗『抽調』出去的精兵交還回來,以增強正藍旗的實力。

莽古爾泰的請求,皇太極直接拒絕,還說正藍旗畏敵如虎,經常潰逃,沒了往日的雄風。

莽古爾泰大怒,直接抽出佩刀,準備砍了皇太極,卻被弟弟德格類攔了下來,雙方不歡而散。

回到沈陽後,皇太極召開八旗議事會,以『禦前露刃』為由,剝奪莽古爾泰麾下三千兵馬,讓正藍旗將士非常不滿。

1633年,莽古爾泰暴斃而亡,正藍旗將士一片嘩然。

1634年清明節,正藍旗將士去給莽古爾泰掃墓,然後去哈達公主家吃飯,惹惱了皇太極。

皇太極以『對大汗不敬』為由,責怪哈達公主。

看到姐姐傷心難過,代善深表同情,便請哈達公主吃飯,這在皇太極看來就是一種挑戰。

1635年,皇太極處死哈達公主,以及正藍旗將士一千多人,並廢了正藍旗,八旗隻剩下『七旗』。

哈達公主被處死,豪格為了討好父親,處死妻子。

也正是這個原因,豪格在『崇政殿會議』上缺乏底氣,說自己『德淺福薄』,無緣繼位,讓6歲的福臨撿了便宜。

豪格這麼一來,嶽托就被動了。

嶽托很敬愛夫人,又害怕得罪皇太極,隻好上奏大汗:『要不要效仿豪格,處死哈達那拉氏』。

皇太極不想落下『罪名』,讓嶽托好好善待妻子,不要辜負了他。

1638年,嶽托身體不適,皇太極讓他掛帥出征明朝,中途病逝。

哈達那拉氏沒了保護人,便選擇殉葬,維護尊嚴。

莽古爾泰出局,『貝勒共治』局面名存實亡。

代善一切看在眼裡,召開八旗會議時,率先跟皇太極下跪。

皇太極假裝謙虛,將代善扶起來,然後順水推舟,宣佈大汗獨攬大權,贏得勝利。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