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胄、甲衣、腰刀、弓箭、馬鞭、馬鞍……清代皇家禮儀、戰爭有哪些裝備?
7月21日,『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展出,展覽展出150餘件精美絕倫的宮藏武備文物,呈現武備在禮儀、戰爭中的應用及其藝術特點。
此次展覽是『宮廷武備文物』首次作為獨立主題向公眾呈現,也是繼『故宮博物院藏器座展』『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發起展』『朱艷華綺——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之後,嘉德藝術中心與故宮博物院的第四次合作。
據悉,展覽將清宮武備文物依據其功能,分為『禮遇天地』『神鋒握勝』『寶冶凝濤』三個單元,展示武備在禮儀、戰爭中的應用及其藝術特點。
『禮儀中的武備』:乾隆的刀、雍正的箭
展覽的第一單元聚焦禮儀中的武備,選取古代『五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中選擇『吉禮』與『軍禮』,展現了清代在吉禮祭祀以及軍禮閱兵、狩獵中所用的武備。
歷史材料中記載,一件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皇帝欽定的吉禮隨侍佩刀,名曰『神鋒』。
雖名為佩刀,但其造型完全按照劍的風格制作,乾隆皇帝點明制作時『不要刀尖子要劍尖子』。
『神鋒刀』與『神鋒劍』的稱呼在清代檔案中也經常交替出現,顯然其區別並不明顯。
這把清代用於最高等級祭祀的佩刀,目前在法國軍事博物館中,難見其真容。
而同年,乾隆皇帝下旨命內務府造辦處打造了兩把『小神鋒』,其造型完全仿照吉禮隨侍所用『神鋒』制作,隻是在刀身長度和寶石的鑲嵌上略有區別。
乾隆皇帝對這兩把小神鋒十分重視,制造過程中命專人監看,從繪制紙樣到制作木樣,從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所有細節乾隆本人都提出了要求。
最終,歷時一年多,兩把小神鋒制作完成,一把柄上鑲珊瑚、青金、松石,一把鑲珍珠、紅藍寶石。
冷鑒、黃門等合畫皇朝禮器圖冊
冷鑒、黃門等合畫皇朝禮器圖冊
有文獻記載:『禦前有刀曰小神鋒,長二尺餘,與神槍皆置禦座旁。
每駕出,則以侍衛一人負之而行』這兩把小神鋒目前都收藏著故宮博物院中,此次展覽展出的這把鑲珊瑚、青金、松石小神鋒,從使用程度上來看更為常用。
清乾隆 鯊魚皮嵌寶石柄鋄金鞘神鋒劍 故宮博物院藏
另有一件清代金銀絲花紋緞櫜鞬,《左傳》記載:『櫜鞬,盛放弓矢之器』櫜《gāo》以受箭,鞬《jiàn》以受弓。
清代皇帝的禦用櫜鞬按等級可分為皇帝吉禮隨侍櫜鞬、大閱櫜鞬、行圍櫜鞬、隨侍櫜鞬等。
這件吉禮所用櫜鞬以皮胎制成,用絨及金銀絲緞組成花葉圖案,綠皮邊,面鑲鐵鍍銀鏤虁龍飾件,飾件上嵌藍寶石。
櫜背壺三,面為黃絨,絳帶一根。
吉禮祭祀時,皇帝身著吉服,佩戴吉禮隨侍櫜鞬。
櫜中插放箭矢10支:皇帝吉禮隨侍鈚箭7支、哨箭2支,骲箭1支。
清代金銀絲花紋緞櫜鞬 故宮博物院藏
展廳現場,清代金銀絲花紋緞櫜鞬
關於滿清,我們總是聽到八旗的概念,什麼是八旗?
八旗盔甲是作戰時穿的盔甲嗎?
八旗是清代重要的軍事組織,始建於1601年努爾哈赤時期。
1615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於最初黃、白、紅、藍四旗外,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為八旗。
八旗武裝是清朝統治二百六十餘年間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清朝八旗可分為上三旗與下五旗,上三旗為正黃、鑲黃、正白旗,是皇帝的親軍,由清帝直接統轄。
八旗盔甲之一
展廳現場,八旗盔甲
而清代為了檢驗八旗的訓練情況還設有大閱制度。
清代大閱始於入關前的皇太極時期。
順治年規定,大閱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南苑圍場。
以南苑大閱為例,大閱之日,皇帝從南苑行宮至晾鷹臺,禦黃幄,稍事休息後,身著鎧甲,腰懸撒袋、寶刀,手握馬鞭,縱馬至武場,大閱開始。
清代大閱規模盛大,僅參加的步兵、騎兵、炮兵等就有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一人之多,兵種有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火器營等,內容包括較射、火器演放、陣法演練等等。
乾隆時期,皇帝為了體恤八旗士兵,『不致苦累兵丁』,下令制造了不用鐵葉的棉甲一萬餘副,以備大閱合操之用。
故宮博物院庫存的八旗盔甲基本都來自這一時期。
入關後,清初諸帝繼續倡導騎射這一武力特技,力圖保持、發揚本民族的尚武精神,且身體力行。
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建木蘭圍場,四十二年《1703年》建熱河行宮。
從此,木蘭圍場成了清代秋狝習武之所。
清聖祖康熙帝一生率八旗健兒去木蘭圍場秋狝狩獵四十八次;清高宗乾隆帝亦達四十次之多。
康、乾祖孫二人都是馬上高手,康熙帝晚年曾自豪地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乾隆皇帝更是將他狩獵成功後所使用的每一顆鉛彈都保存了起來,並詳細記錄了狩獵的日期、獵物的名稱、所用的火槍等信息。
清乾隆 彈丸 故宮博物院藏
此次展覽從故宮收藏的近一萬支箭中,甄選三十餘支,包括了射熊、射虎、射狼、射鹿、射兔、射鴨、射魚等箭,觀眾可以近距離地觀看每種箭支的差別,感受滿族人對於狩獵的細致和重視。
清 骨鏃皇帝隨侍兔叉箭 長11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展品為雍正皇帝禦用兔叉箭
現場展出的各類箭鏃
現場展出的各類箭鏃
『神鋒握勝』:清代名刀的傳奇故事
第二單元中,展出的武備文物主要與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金川之戰』及『廓爾喀之役』相關。
碧玉交龍紐『五福四得十全之寶』
碧玉交龍紐『五福四得十全之寶』
『神鋒握勝』本系盛放乾隆皇帝禦制『天地人』寶劍的劍箱之名,它與上一個單元中皇帝吉禮所用的『神鋒』劍並無關系,但這四個字恰好又出現在了本單元這件文物——遏必隆刀所附牙牌之上。
清 木柄鯊魚皮鞘腰刀 長10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現場展示的一把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所持有的寶刀,充滿了傳奇色彩。
康熙十二年,遏必隆病故,其刀被收入宮中。
直到乾隆時期,被貯藏七十餘年的遏必隆刀以『尚方寶劍』的身份再次問世。
是時,朝廷與金川土司爆發了第一次戰爭,被乾隆皇帝推崇至極的遏必隆之孫——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訥親,以統帥身份奔赴戰場,但他卻因貽誤戰機兵敗,被定以『誤國之罪』。
乾隆皇帝派大學士傅恒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
乾隆十四年,為警示眾將,乾隆帝命傅恒用此刀將訥親正法。
以祖傳之刀取孫兒之命,乾隆皇帝的果敢剛毅以及取勝的決心。
其結果如史載:『眾皆悚懼,每遇戰伐,無不致命疆場,罔敢懷茍安之念也』最終,乾隆皇帝以此刀立威,取得了金川之戰的勝利。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皇帝授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去往前線,亦賜遏必隆刀,希望他能用這把刀像傅恒在金川之戰中一樣,扭轉戰局,『神鋒握勝』。
但事與願違,賽尚阿出師後不久就因統帥不利被革職問罪。
清末《雪橋詩話》中亦載:『遏必隆刀,道光三十年上所賜賽相者,刀有牙牌上鐫‘神鋒握試’陰文字四,乾隆禦書也,柄鏤空,鞘系柔皮,鞘上記‘乾隆三十年殺樂青開用一次’』
清 木柄鯊魚皮鞘腰刀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在第一次金川之戰中,朝廷面對當地人設立的『戰碉』,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乾隆皇帝想到開國之初八旗子弟中不乏身手矯健,善登雲梯攻城略地之人,於是令在西山腳下仿造金川戰碉,從京城前鋒營、護軍營中挑選『佽《cì》飛之士』,組建了一支善用雲梯的『特種部隊』。
戰後,乾隆皇帝令其軍組為營,正式命名『健銳營』。
而合符為一種信物,制成後一分為二,供持有者雙方相互印證。
清同治 銅『健銳營』合符 長1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銀虎紐『左翼前鋒統領』印
乾隆的『十全武功』
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兩場戰役的對象均是廓爾喀。
廓爾喀在今天的尼泊爾一帶,清代又稱巴勒佈,雍正年間,入貢清廷,後中斷。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乾隆皇帝冊封拉納特巴都爾為廓爾喀國王,規定五年一貢,從此雙方關系密切,友好往來。
青玉乾隆禦筆『廓爾喀所貢象馬至京詩以志事』冊
從乾隆五十四年開始,廓爾喀共向清朝進貢八次,直至光緒三十二年。
在廓爾喀的貢品中,包括了珊瑚、象牙、香料,刀劍、火槍等。
廓爾喀以鑄刀聞名,第一次貢刀時,乾隆皇帝曾作《題廓爾喀貢刀六韻》,並以『水斷蛟龍薄析兕,光連星鬥氣如虹』形容其鋒。
在第二單元中,一共展出6把廓爾喀刀。
其中有威風凜凜的彎刃腰刀,有可以一刀剁下牛頭的雲頭刀,還有被認為最符合力學原理的廓爾喀彎刀。
清宮收藏的所有廓爾喀刀型都將會在這個單元予以呈現。
廓爾喀刀之一 清 木柄絨鞘番屬刀 長8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各類番屬刀
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獻給乾隆皇帝的腰刀,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
乾隆三十六年一月《1771年》,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17萬部眾踏上重返祖國的征途,臨走前他們燒掉自己的住所,表達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乾隆皇帝聽聞,為之震撼,在避暑山莊接見了渥巴錫,寫下多篇禦制詩文,將這一壯舉稱為『不可不記之事』。
面對鄰國要求交還土爾扈特部眾的威脅,乾隆皇帝也曾回應:『或以兵戈,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
清 木柄皮鞘番屬刀 長8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這一單元還將展現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四世哲佈尊丹巴胡圖克圖進獻給乾隆、嘉慶兩位皇帝的禮物,以及彼得一世時期制作的俄羅斯劍,琉球國進獻的精美太刀,高麗國特有的巨大刀具等。
鯊魚皮柄漆鞘描花紋腰刀 刀身鋼質,刃鋒。
木質柄,外裹白鯊魚皮,嵌銅鍍金釘飾。
刀鞘術質,灑金梨子地,蒔繪花卉紋。
『寶冶凝濤』:從乾隆的『天地人』刀劍看起
在第三單元中,乾隆皇帝的『天地人』刀劍和眾多精美匕首,將帶領我們領略清宮武備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為這一單元的重點,乾隆年間禦制的寶劍、腰刀,可以說是清代冷兵器制作的巔峰。
從乾隆十三年開始,到乾隆六十年結束,內務府造辦處按照皇帝的旨意,分四批制作了120餘把『天地人』刀劍。
從制作之初繪畫紙樣,到不斷修改後制作木樣,再至最終打造完成,無論是刀劍的刃、鞘、柄,還是上面的花紋、裝飾,每一個步驟及每一個細節,乾隆皇帝本人幾乎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嚴格把關,不惜工本。
在該單元中,『天地人』刀劍將會根據制作時間的不同,按批次的順序展示。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走出故宮。
乾隆皇帝每一把『天地人』刀劍,在其刃的底部都有專屬的編號、名字、以及對應圖案。
觀眾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不同批次的『天地人』刀劍在刀裝風格上的區別,亦可以觀看刀劍名與圖案之間的關系。
此次展覽的名稱為『崇威耀德』,在乾隆皇帝的『天地人』刀劍中,也有與其相似對應的名字。
展覽現場,乾隆皇帝『天地人』刀劍
此件展品是乾隆皇帝禦用『德興』劍。
劍柄木質,外纏黃絲絳帶,護手和柄頭為鐵鋄金鏤空花卉紋。
劍身鋼質,刃底部近銎處錯金、銀、銅三絲組成鳳凰、雲紋圖形,一面隸書『天字七號』和『德興』劍銘;另一面隸書『乾隆年制』款及一人用劍一人拱手圖案。
此劍重二十四兩。
清乾隆 鯊魚皮鞘德興劍 長9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這把劍被命名為『德興』,是清代以武立國,以德治國的體現,恰好呼應展覽名稱中的『耀德』。
而另外還有一把『天地人』腰刀對應『崇威』:
此刀鋼刀刃鋒,底部一面錯銀絲橫為『地字一號』,縱為『太阿』,另一面橫為『乾隆年制』,縱為錯金、銀、銅絲組成的一人在雲月下試刀圖案。
近銎處以錯金銀銅絲構成變形雲龍紋。
護手為鐵鋄金圓形盤,鏤雕夔龍、火珠、雲等紋飾。
包飾黃絲絳帶,末亦鐵鋄金鏤刻龍紋,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
系明黃絲絳帶,飾綠松石珠,兩端以銅鍍金飾件固定。
在這些『天地人』刀劍中,有一把獨一無二的黑漆鞘『太阿』腰刀,它的刀鞘是用牛角做成的,它的刀背比尋常腰刀要厚,而這背後也隱藏著一段歷史故事:
乾隆十四年五月,乾隆詢問內務府造辦處能否做一把牛角啇絲鞘腰刀。
造辦處經過幾次修改後,於六月將『畫得鑲嵌鑿龍什件漢文式啇絲刀鞘紙樣一張』呈上,乾隆皇帝準許制作,並將歐冶子所鑄名劍『太阿』之名賜予此刀。
二十一年四月,其刀刃做成,乾隆皇帝看後很是不悅,直言『太阿刀造的甚屬平常,系何人監造令其賠補』 後經人查實,太阿刀理應用純鋼打造,但制作時卻以五斤四兩鐵、五斤四兩鋼混合使用,且監造人員漫不經心,致使刀刃硬度不合格。
為此,乾隆下令將相關人等罰俸三個月。
同時,命人重新用精鋼打造刀身,所用材料之費用皆由罰俸之人賠補。
一個月後,賠補的太阿刀打造完成。
或許是用料過足的緣故,這次刀背打造得過厚以致無法入鞘,因此不得不向乾隆皇帝請示,能否『將原牛角啇絲鞘膛往大裡收拾』。
獲準後,這把地字一號『太阿』腰刀才算制作完成。
大概正因如此,其刀鞘上下兩端被刀身撐得均已嚴重開裂。
經文物醫院專家們的精心修復,『太阿』腰刀才得以完美地呈現。
清乾隆 木柄黑漆金銀絲鞘太阿腰刀 長9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眾多精美的匕首也是本單元的看點之一。
這些匕首做工精細,造型精美,集防身實用性和收藏藝術性於一體。
據清代很多檔案記載,皇帝的寢宮內、床上都會放置匕首。
在這些匕首中,有的是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制作的,有的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應系通過貿易、進貢而來。
這些形態各異的賞玩小刀,為清宮武備的藝術性增色不少。
清 玉嵌料石柄銅葉鞘匕首 長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玉雕花柄絨鞘匕首 長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玉雕花柄金桃皮鞘章威腰刀 長9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圖文分享自: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