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後宮宮鬥要注意什麼?出身低賤無所謂 業務能力才寶貴。《網路歷史》

最近看多了清宮劇,覺得皇帝真是天底下最心累的人,既有一個前朝,還有一個後宮。

後宮裡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絲毫不遜於朝堂上不同派系的互相攻訐。

皇帝既要在前朝分辨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還要在後宮分辨誰是賢妃,誰是妖妃。

白天為國操勞,晚上為延續大清的皇嗣操勞,天天都沒得休息,如果不是精力旺盛之人,是絕難以長期勝任這份工作的。

在許多宮鬥的戲碼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妃嬪的出身高低,經常被用作後宮之間互相爭鬥的工具。

大家一般直覺上認為,滿人妃嬪地位較高,漢人妃嬪地位較低;家族權勢大的比較尊貴,家境一般的則比較低微。

另外我們還可以經常在清宮劇裡聽到一個詞——包衣出身。

如果哪個後宮女子被指為包衣出身,那是說她出身低賤,相當於一種人身攻擊了。

究竟什麼是包衣呢?

包衣,其實是滿語包衣阿哈的簡稱,意為奴仆,所以也叫做包衣奴。

包衣出身的嬪妃,在清初後宮中的確是會受到歧視的。

比如康熙不願立八阿哥胤禩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母親良妃衛氏,就是包衣奴出身。

後來雍正登基後,為了打壓八阿哥,更是動輒就拿良妃的出身來辱及胤禩。

不過,包衣漢人女子被歧視的現象,在乾隆一朝有所改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便是孝儀純皇後,也就是電視劇裡的令妃魏佳氏。

《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高宗孝儀純皇後,仁宗之母也。

本姓魏,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族入滿洲,稱魏佳氏。

令妃既是漢人,又是包衣出身,但並不影響乾隆對她的寵愛。

令妃封號的『令』字,典出《詩經》中的『令聞令望』,表示她是靠過人的能力和品德,來贏得自己的地位的。

乾隆後來還讓令妃的兒子永琰當了繼承人,所以清朝的嘉慶皇帝,身上至少有一半的漢人血統。

如果說受到乾隆這種待遇的隻有令妃一人,還可以解釋為特例,但實際上在乾隆後宮中,漢人包衣女子的數量和地位,都並不遜色於滿人。

如除了前面提到的令妃之外,乾隆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即《延禧攻略》中的反派高貴妃,其母家也是包衣出身。

而且高貴妃從冊封到去世,乾隆一直都沒有讓她改掉漢姓,高佳氏是後來嘉慶皇帝改的,可見在乾隆內心裡,並不排斥漢人女子。

乾隆的5個皇貴妃中,漢人包衣出身的還有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裡高貴妃的小跟班——嘉嬪。

另外還有純惠皇貴妃蘇氏、慶恭皇貴妃陸氏,雖不是包衣女子,但也是漢人出身。

乾隆後宮中地位最高的3個皇後,5個皇貴妃裡面,就有5個是漢人,其中3人還是包衣出身。

所以要在乾隆的後宮裡宮鬥,決定前途命運的,出身的高低並不重要,更多還要靠嬪妃們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為何康熙雍正都輕視漢人包衣女子,而乾隆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其多加抬舉呢?

高陽先生認為,乾隆之所以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可能與他的身世之謎有關。

雖然官修史書記載,乾隆是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所生,但從史料上一些蛛絲馬跡來看,乾隆真正的生母有可能是圓明園裡的一個下等宮女李氏。

比如嘉慶禦制詩集中說乾隆『降生於山莊都福之庭』,以及乾隆在尊封孝聖憲皇後為太後時不用『誕育』字樣等。

但由於沒有確切的證據,上面這種說法,也隻能作為猜測,並不能證明乾隆真的由漢人女子所生。

至於乾隆為何如此抬舉後宮中漢人包衣出身的妃嬪,也隻有他自己一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