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六次中日戰爭:第五次中(清朝)日戰爭。《網路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農歷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襲擊清朝陸海軍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開拓萬裡波濤,佈國威於四方』的必然產物。

1894年2月,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直逼漢城,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駐守牙山,並按照《天津條約》的規定通知日本。

早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就確定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並整個中國和亞洲的『大陸政策』,此時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入朝。

朝鮮政府見日本大軍入境,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義,以使中日兩國撤兵。

6月10日,起義軍與政府達成了《全州和約》,漢城趨於平靜。

至此,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絕。

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戰爭的圖謀已昭然若揭。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動了進攻,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

在遭到日軍的突然襲擊後,清政府被迫應戰。

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

李鴻章任命從牙山敗退的葉志超為統帥,駐守平壤。

9月15日,日軍進犯平壤,守衛平壤的清軍有左寶貴、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四軍,加上從牙山撤退下來的葉志超部,約14000人。

但身為全軍統帥的葉志超貪生怕死,一聽說日軍逼近,便主張棄城逃跑,被左寶貴強行制止。

左寶貴慷慨陳詞,激勵將士說:『敵人懸軍而來,正宜出奇痛擊,令其隻輪不返,不敢再正視中原……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也』

為了防止葉志超潛逃動搖軍心,左寶貴派親兵把他監視起來。

左寶貴親臨玄武門城頭指揮作戰,不幸中炮犧牲。

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下令全軍撤退,一日狂奔500裡,逃回國內。

9月16日,日軍占領平壤,朝鮮盡入日軍之手,使戰火很快燃向了中國本土。

平壤戰役後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以南的黃海海面,突襲中國北洋艦隊,中日兩國海軍發生了一場激戰。

戰鬥一開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受傷,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著指揮。

中國海軍英勇奮戰。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彈藥用完之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準備和它同歸於盡,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也率領將士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海戰從中午開始,歷時五、六個小時,中國損失致遠艦等5艘艦隻,日本旗艦松島號受重傷、西京丸等4艘受創傷。

中國雖然損失嚴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殲北洋艦隊於黃海的預謀並未實現,北洋艦隊只要重整旗鼓,仍可與日再戰,但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卻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

這樣,制海權為日本所控制,此後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攻。

10月下旬,日軍兵分二路進犯中國東北邊境,第一軍渡過鴨綠江,攻占九連城,第二軍從大同江海運至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包抄大連、旅順。

旅順同威海衛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門戶,是一座擁有近代化設備的北洋要塞。

11月6日,日軍進攻旅大後路重鎮金州,總兵徐邦道率軍應戰,傷亡慘重,金州失陷。

7日,大連不戰失陷。

18日,日軍進攻旅順。

海軍提督丁汝昌見形勢危急,親赴天津,請率北洋艦隊赴援,遭到李鴻章拒絕。

而旅順守軍總辦龔照璵早置諸軍於不顧,於日軍進攻前一天逃往煙臺,其餘將領也多作鳥獸散。

隻有徐邦道率軍奮戰,激戰三天,旅順陷落。

日軍在旅順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慘案』,歷時三晝夜,血洗全城,屠殺我同胞18000餘人。

大屠殺的目睹者英國人阿倫在《旅順落難記》一書中寫道:『日軍進城後,滿路都是被殺者的屍體,竟辨不清路來。

在一個池塘邊,站滿了日軍,趕著一群老百姓,往池塘裡跳。

隻見水裡有斷頭的、腰斬的、穿胸的、破腹的,攪作一團。

有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邊爬來,日本兵就用刺刀對準她當心紮了對穿,第二個就刺那個小孩,隻見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槍頭上。

在另一個地方,10個日軍兵捉了許多逃難的中國人,把辮子聯在一起,當槍靶子打。

有的斬了一隻手,有的割下一隻耳朵,有的斬斷一隻腳,有的砍頭』。

1895年在旅順建立的『萬忠墓』碑文記下了日軍的這場暴行:『光緒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敗盟,旅順不守,官當商民男婦被難者計一萬八百餘名,忠骸火化,骨灰叢葬於此』

旅順陷落後,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港口呈新月形,港灣環抱著劉公島。

島上和港灣南北兩幫都設有炮臺,與港內艦隊互相配合,可形成立體交叉的強大火力,足以對付海上來的強敵。

但是,如果岸上炮臺失守,則會形成對港灣和劉公島南北夾擊的形勢。

1895年1月20日,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從威海衛南邊的榮成灣成山角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日海軍從海上封鎖威海衛。

躲在港內的北洋艦隊腹背受敵。

接著,日軍攻占南北兩幫炮臺。

日軍占領炮臺後,把大炮轉向港內,轟擊北洋艦隊。

日海軍於2月3日向劉公島和北洋艦隊發動進攻,中國將士英勇抗擊。

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中魚雷後,管帶劉步蟾下令把艦開到劉公島鐵碼頭外面,把軍艦當炮臺使用,直至艦上炮彈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劉步蟾也自殺殉國。

這時,丁汝昌主張沉船死戰,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執行命令,並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在絕望中自殺殉國。

2月12日,美籍洋員浩威盜用丁汝昌名義草書乞降,交出殘艦11艘、劉公島上的炮臺和軍資器械。

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滅。

3月,日軍集中兵力攻占遼東,先後占領了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所到之處,肆意燒殺。

甲午戰爭爆發後,由於清政府和清軍部分將領的腐敗無能,無論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國國內戰場,總是屢戰屢敗。

早在日軍占領遼東半島後,清政府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

威海衛失陷後,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承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

由於沙俄等國出面幹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

《馬關條約》是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數億金錢,為其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割占臺灣使得臺灣寶島離開祖國長達半個世紀,臺灣同胞從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殖民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