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乾隆經常把『我大清以騎射為本』掛在嘴邊,自己也經常上演騎射秀,你要真以為清朝打天下隻看重騎射,那就很傻很天真了。
其實乾隆也是火槍專家,他12歲時跟隨祖父康熙打獵,就用火槍擊倒過狗熊,從而得到康熙的賞識。
登基後,乾隆一向對軍隊的火器問題抓得很緊,各種微操,甚至連清軍槍械的火繩問題他都親自過問。
這是因為在八旗軍打天下的過程中,火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戰役的勝利。
清朝前中期,不但火器裝備數量達到中國近代以前的巔峰,同時也是相應戰術的完善與成熟期。
由於火繩槍與前裝火炮裝填麻煩,在戰場上的局限性大,為了確保火力的密度與延續性,這一時代的中外軍隊都是將火器兵集中部署,編組中會留出便於前後輪換的空間,主要的射擊方式是多排輪射,即前排的士兵射擊完退到陣後,後排已經裝填好的士兵繼進到原來前排的位置射擊。
根據實際需要,有時也會使用齊射方式,即數排士兵同時射擊,不進行輪換。
在東亞戰場,清軍與準噶爾對峙上百年,為了能迅速搜尋敵方騎兵隊伍、捕捉戰機,野戰多采用輕型火炮。
子母炮等輕炮不但能跟隨槍兵靈活機動,並且能充當輪射中射程最大,也最具威力的一環。
清代《乾隆大閱圖》可以清晰看到:火槍步兵以營為單位間隔分佈,每行5-6人的縱深。
整體呈橫陣部署在第一線,前方是鹿角和長槍的掩護,左右兩邊是火炮與火槍騎兵的隊列。
陣線完全由火器構築,火炮營陣的後方會有藤牌和鳥槍的護衛。
使用弓箭、槍刀為主的冷兵器部隊被部署在後面陣線。
乾隆時期《清會典•武備》載滿洲八旗軍步操大典:步軍舉鹿角大炮,眾兵齊進,鳴金而止,齊發槍炮一次,如此九進至十次,連發大炮。
略無間斷,其聲震地。
此即所謂『九進十連環』!
大陣先整體前進,每前進17米便槍炮齊射一輪,如此重復九次,第十次時火炮連續發射,保持火力不間斷。
『九進十連環』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槍炮火力壓制敵方,作戰中如果達到了接近、動搖敵陣的意圖後,就會利用八旗披甲騎射展開更加兇猛的攻勢。
八旗每營一般出鳥槍手4480人,神威、子母等火炮128門,戰時的清軍常例是每槍每炮均備彈300發。
理論上講,如果敵軍與其展開槍炮對攻的話,會在綿延兩公裡的火力線上吃到138萬多發彈丸,然後還得面臨上萬騎兵的合圍。
放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東亞,這就是最具威力的戰陣。
整裝前進的清軍
郎世寧平定西域圖之阿爾楚爾之戰,清軍炮擊大小和卓軍
那麼實戰當中,清軍運用火器的效果如何呢?
以下兩大戰例頗具代表性。
清順潼關之戰
1644年十二月,清豫親王多鐸率大軍進逼李自成老巢陜西,大順政權集中精兵強將,死守西安門戶——潼關。
潼關兩側皆山,易守難攻,自古號稱天險。
12月初,多鐸大軍進抵潼關。
李自成隨即趁清軍初來,派大將劉宗敏率精騎發起攻擊,被多鐸指揮八旗軍擊敗。
翌日,李自成親自出戰,率最精銳的老營步騎出戰,又敗。
12月底,英親王阿濟格攜帶紅衣大炮自北而來,正月十一日,清軍100多門紅衣大炮一字排開,猛轟順軍陣地、潼關城墻。
十二日,潼關被攻破。
李自成率殘部倉皇撤退。
此戰,是大順政權和清軍決定性的戰役,號稱天險的潼關古城,在清軍26磅炮的攻擊之下,一天即告陷落。
清準烏蘭佈通之戰
1690年8月,準噶爾蒙古大汗葛爾丹,率3萬蒙古騎兵東進,全部裝備由俄羅斯提供的滑膛步槍。
一路擊破外蒙古諸部王公,進抵內蒙古烏蘭佈通《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距離北京700華裡,騎兵兩日可到,京師震動!葛爾丹妄圖復制200年前的明朝土木堡之變,擊破政府軍、俘虜明英宗,重現蒙古帝國的輝煌。
康熙帝隨即宣佈禦駕親征,率京營八旗出擊。
半路因病返京,由裕親王福全指揮大軍。
8月27日,清準雙方在烏蘭佈通開戰。
葛爾丹利用隨軍駱駝佈成駝陣,外圍堆積沙袋、濕棉氈,有效抵禦清軍火繩槍和弓箭。
準軍躲在駝陣後開槍射擊,清軍數次進攻不利,領隊大臣佟國綱中彈陣亡。
清軍隨即改變戰術,佈置大量26磅重炮和子母炮,對駝陣不間斷轟擊,不久準軍駝陣被轟破,清軍火繩槍兵和八旗騎兵出擊,準軍損失慘重,倉皇撤退,葛爾丹夢斷烏蘭佈通。
由此可見,清朝打天下絕非單靠弓馬騎射,而是將火器和騎射綜合運用,以達到碾壓對手的目的。
所謂『我大清以弓馬騎射為本』,很可能隻是糊弄漢人的障眼法罷了,可惜後來連自己都騙了,才有了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