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長孫劉襄,為何沒有順利繼位?大臣為何不選擇迎立他?《網路歷史》

劉襄,漢高祖劉邦的長孫,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

在呂後駕崩之後,當時已經繼位為齊王的劉襄曾發兵討伐諸呂,謀求趁機奪取帝位。

後來劉章與周勃誅滅諸呂後,選擇迎立當時的代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為帝,劉襄的目的落空了,隻得罷兵返回封地。

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長孫,劉襄為什麼沒有順利繼承帝位呢?

這些大臣為什麼不選擇劉襄作為迎立的對象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在之前的數年時間裡呂後臨朝稱制,為呂家積攢了深厚的家底,呂氏外戚集團基本掌握了整個西漢。

呂後駕崩後,陳平、周勃、陸賈、草簾這些人聯合在外的劉姓諸王,一舉消滅了掌權的諸呂。

隨著最高權力的中心出現了真空,這些大臣就琢磨著要給西漢換一個皇帝,畢竟之前的小皇帝是呂後一手扶到皇位上的。

《史記》記載:『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

呂後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惠帝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

今皆己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不如視諸王最資者立之』所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並不是沒有皇帝,當時在位的是西漢後少帝劉弘,這些大臣認為劉弘不是漢惠帝的親生兒子,所以要找一個新皇帝繼位。

這時兩個候選人出現了,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劉襄,劉邦的長孫,另一個是當時的代王劉恒,劉邦的第四個兒子。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劉肥是高祖的長子,劉襄又是劉肥的長子,這是順理成章的繼承人啊。

可是當時並不是缺皇帝,急需繼承人來補位,而是這些大臣要給自己換一個靠譜的皇帝。

劉襄在當時最大的劣勢就是他的舅父,他的舅父駟鈞在當時口碑不好,不巧的是這些大臣剛剛經歷呂後的時代,由於呂氏就是外戚作惡,這些大臣有點不敢迎立劉襄,劉襄的外祖母家有些勢力,萬一再出現呂後的局面就不好了。

再有這劉襄在呂後死後,非常積極的奪取皇位,在身邊已經積攢了自己的班底。

這些人進入朝中勢必會影響現在這些元老的地位,而且劉襄這種『積極』也並不是這些元老重臣想要看到的。

這些大臣們打著『安劉』的旗號,就想找一個本分,甚至平庸的皇帝,讓西漢平穩的發展下去。

當時的代王劉恒就非常符合這些重臣的標準,劉恒在當皇帝之前非常平庸,甚至劉恒即位前的情況,很少有史料記載。

劉恒的封地代國非常貧瘠,但是那裡遠離朝廷中的鬥爭,呂後的權勢也沒有影響到他。

高後七年《前181)呂後讓他離開代國,去當趙王,當時的劉恒以『願守代邊』拒絕了。

甚至有史料記載劉恒赴任代王後有十七年沒有回過長安,是否屬實無從考證,但劉恒確實在封地非常本分,朝中的重臣元老要找的就是這樣一個皇位繼承者。

劉襄沒能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在於他的舅父,這些朝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何況呂後剛剛駕崩。

這些朝臣的私心還是次要的,畢竟無論迎立誰,都有迎立之功。

漢文帝劉恒繼位的第二年,我們的主角劉襄就在自己的封地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