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沒有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網路歷史》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在賈誼的口中,秦始皇絕不能是一個仁義之主。

始皇帝『性貪鄙、好暴虐、喜酷法、重欺詐』,其實這不僅僅是賈誼對始皇帝的評價。

中國歷史上的眾多文人、學者,都在批判始皇帝的『殘暴』,沒有辦法,誰讓這些所謂的文人學者都是儒家弟子,而誰又讓始皇帝有過『焚書坑儒』這樣的『惡行』。

但是,不管這些人如何評價始皇帝的殘暴,可他們也必須承認一件事,那就是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過的那句話『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直白點說,賈誼的意思就是『秦始皇雖然已經死了,但他的威名依然能夠威懾到邊疆』。

但遺憾的是,始皇帝的繼任者胡亥實在是無法勝任。

所以,不管秦始皇留下了何等的威名,留下了多麼豐厚的家產,秦王朝最終還是在轟轟烈烈的秦末大起義中滅亡了。

在秦末眾多的起義中,我們最為熟知,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起義總共有三個。

分別是陳勝、武廣的大澤鄉起義;項梁、項羽的楚國舊部起義;劉邦的芒碭山起義。

秦始皇的生死是否會影響這些起義,我們隻需要知道幾件事就可以了。

一是陳、項、劉三人各自的政治野心;二是這三場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如果他們三個人的政治野心足夠大,這三次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也足夠充分,那不管秦始皇是否活著,起義都會發生。

三人之中,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首義』之人陳勝。

他作為秦末大起義中吃螃蟹的人,是後來者的一個表率。

如果沒有他的大澤鄉搖旗吶喊,或許很多人都沒有站起來反秦的勇氣。

陳勝的起義究竟是一種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想知道這些,我們就必須看看陳勝的性格底色。

凡是對歷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而這句話就是陳勝說得: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彼時的陳勝還不是那個後來的起義領袖,他不過就是老老實實的一個農民。

那個時候,陳勝的生存還沒有受到任何的威脅。

可我們已經能夠看出來他內心深處所潛藏的野心了。

當然,此時陳勝的野心就已經是想『鴻鵠之志』了,由此可以看出,陳勝絕非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

這樣的人,很容易鋌而走險。

人之所以鋌而走險,尤其走造反這種險。

多數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而陳勝也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他既然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所以才造反,那我們就需要知道另一點,陳勝又是因為什麼而活不下去了呢: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陳勝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在戍邊漁陽途中,因為無法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擔心因此而被處死,所以造反的。

無法按時達到地點而被處死,這是秦王朝的律法,並非是二世時候才制定的。

征召農夫戍邊,也是始皇帝時期就開始的,非起源於二世。

換句話說,陳勝之所以發動大澤鄉起義是他個人人生經歷的一種必然選擇,而與秦始皇死活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陳勝的野心以及他面對『死亡』時的反抗全部由個人主觀而決定,這是旁人所無法左右的。

說完了陳勝,接下來咱們來看看最先響應陳勝、吳廣,且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並且是後來推翻秦王朝統治『第一主力』的項羽。

項羽是不是具有政治野心呢,或許很多人都會因為他曾說出的那句話,而認為項羽本人是有著巨大的『政治野心』的人: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不過,在我看來這句話根本看不出來項羽的政治野心。

項羽的性格底色有野心,但是他的野心是為了服從他更為執著的『虛榮』而存在的。

項羽一生中所執著的其實無非是『富貴還鄉』。

至於他所說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不過就是因為秦始皇巡遊時威風凜凜,與其說他看中的是始皇帝此時的政治地位,毋寧說他是被始皇帝此時的依仗所折服了。

項羽本人沒有奪取天下的政治野心,可他的叔父項梁卻有著『恢復大楚』的政治抱負,更或者項梁的政治抱負不止是復楚,所謂的復楚隻不過是他擴大影響的宣傳口號罷了。

從項梁起義前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來項梁是一個『謀而後動』且有著很強政治野心的人: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我們再看項梁起義初期所具備的號召力,更可以看出來他對此次起義準備得十分充分: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僅就項梁所做的準備來看,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事情,項氏一族的起義是一種必然。

當然,這種必然必須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人成為了秦王朝軍事力量的關注點。

二就是此時的秦王朝對天下沒有足夠的掌控力。

項梁的人生經歷,註定他與項羽以及陳勝、吳廣等人相比,在政治上更為成熟。

他不會犯政治戰略上的錯誤。

項梁的起義之所以是響應,而不是率先,他就是不想讓秦王朝把絕大多數的注意力都放到他的身上,這種趨利避害的政治思維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都具備的能力。

而且,以項梁的謹慎他不會在始皇帝活著的時候就發動起義。

六國中的所有貴族都不滿秦王朝,可沒有人敢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大舉反抗。

歸其原因就是因為始皇帝對這個王朝的控制力太強。

可等秦始皇死了之後,其他人就不能再很好地控制這個王朝了。

他的繼任者胡亥在德與才上都不足以成為一個統治者。

而一力把胡亥推上王位的趙高,有一定的小才能,但不過就是陰詭之謀,談及治國趙高毫無能力,更何況趙高還沒有德行。

李斯是有治國能力的,可自從胡亥上位之後,李斯也就沒有了任何話語權。

直接點說,自從秦始皇之死,秦王朝就已經崩塌了。

如果秦始皇不死,更為誇張點說,哪怕是李斯、馮去疾、蒙恬等人都活著,且秦王朝可以在他們的合作下正常運行,以項梁之謹慎都未必敢於反抗。

也就是說,項梁、項羽以及他們麾下的楚國舊部,是心懷復國執念的一群人,在那個歷史大背景下,他們遲早都會反抗秦王朝。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秦王朝本身面臨重大危機。

畢竟,這群人是一群有著明確政治抱負的人,且很多人都有一定的政治經驗。

他們不會在沖動下起事,而是要在準備充分後行動。

這第三個在秦朝末年影響最大的起義就是劉邦的芒碭山起義。

雖然,最終統一天下的天下之主是劉邦,但這並不能說明劉邦自從起義之日,就有了未來要『問鼎天下』的野心。

歷史上很多人的野心都是隨著形勢而逐漸增長的,劉邦如此、曹操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劉邦有野心麼?

他有,而且他的野心還不小: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很多人喜歡把劉邦的這句『大丈夫當如此也』和項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放在一起來進行比較,來分析兩個人性格的不同,以及他們的野心與抱負。

其實,單就這兩句話而言,我們還真看不出來,劉、項二人當時有『問鼎天下』的野心。

項羽的野心,就是為了滿足虛榮的野心,最多就再加幾分仇恨。

至於劉邦,他的野心是一種『羨慕』,就像他的後代劉秀那句『做官當作持金吾』。

說白了,劉邦確實有不小的野心,可這個野心也無非就是做大官。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早年的劉邦其實隻是想做官,做秦王朝的官。

他沒有造反的野心,而且他的家庭狀況也沒有必要去造反。

況且,就算是他想造反,他也沒那個條件。

劉邦雖然有遊俠之性格,身邊也聚集了不少的人,可這些人的數量是很少的,根本不具備造反的能力。

後來劉邦芒碭山起義的時候,雖然他周邊這些朋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真正的作戰基幹主力還是驪山役徒。

如果沒有這些役徒,就沒有後來的劉邦了。

而驪山役徒,如果始皇帝不死,就不會有驪山役徒登上歷史舞臺。

秦末三大起義,除了大澤鄉起義不會因為秦始皇是否存在而發生改變。

項氏一族的『楚國復國運動』,以及劉邦的芒碭山起義,其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秦始皇死去。

始皇如果不死,他們也不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