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認知裡,曹操貌似一直都是奸詐的形象,和曹操同時代的許邵在月旦評裡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見曹操身上就有著復雜的人性,可是人本來就有著『七情六欲』,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誰又能真的讀懂人心呢,作為一代被人罵作『漢賊』的漢相,每次讀到蒙恬自殺前的兩句話總會淚流滿面,你知道其中的緣故嗎?
自古忠義是大道
《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曹操的自述,曹操說『原想自己的墓碑上寫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後來自己蕩平天下,威加四海,國家無我一人,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若天命在孤,願為周文王』,其實這是小說的加工,真實的歷史上曹操有沒有說過沒人知道。
然而曹操的一生做的事情,都是以忠義自居,曹操在兗州時,力量還很弱小,手下的謀士毛玠建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時的曹操還隻是一個小小的軍閥,後來曹操稍微穩定,迎漢獻帝到許都,荀彧和他說這是『奉主上以從人望』,這是建安元年的時候,雖然天下大亂,軍閥割據,但是人心還是向漢的。
曹操自從迎奉天子以後,被封司隸校尉,錄尚書事,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代替天子做事,他討伐袁紹,征討劉表公孫瓚這些人,都是替皇帝教訓臣子,占著大義名分的,隨著曹操勢力的進一步擴張,統一北方之後,內心也是忠於漢室的。
蒙恬作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親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被殺時內心是憤憤不平,但是甘願赴死,蒙恬說『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曹操哭蒙恬是哭他的忠義,和自己一樣是忠於國家的,自己世食漢祿,雖做魏王,也是和功臣妥協的結果,自己不願做反叛之臣。
後來孫權上書稱臣並『稱說天命』,想要擁戴曹操做皇帝,曹操對自己的屬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其實曹操的內心能得封王已經是心滿意足了,北方的天下雖然是他打下的,但是他若稱帝,必然失去自己口中的忠義,曹操覺得自己雖然已封魏王,但是自己永遠是漢臣,像蒙恬一樣忠義,別人不懂他的心思。
能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曹操哭蒙恬的話,就像他哭關羽一樣,覺得他們都是忠義的人,而且都是能力超群的,曹操一生以弱勝強,打敗雄踞河北和淮南的袁紹袁術兄弟,又將呂佈這樣的能征善戰之人剿滅,自己一統北方,蕩滅劉表,那是何等的威風。
而蒙恬北卻匈奴三百餘裡,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馬,這樣的功績也是非凡無比的,然而就是這樣的蒙恬,在臨死的時候說『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蒙恬如此有能力的一個人,有能力造反卻不造反,這樣的一個人,是曹操內心所敬仰的,因為曹操覺得自己也是這樣一個人。
曹操的一生大小百餘戰,終於一統北方,若說實力,早已經是天下有其三分之二,帶甲數十萬,良將千餘文臣謀士無數,這樣的實力即使失了忠義,也是絕對有能力反叛皇帝的,皇帝更像曹操手中的一個吉祥物,然而曹操不那樣做,他覺得能力是用來讓百姓安居的。
曹操一輩子用人唯才是舉,從不用人唯親,因此手下才能聚集那麼多的忠臣義士,曹操對於人才也能量才使用,這是他內心的標準,他對自己的定義就是那個『治世的能臣』,要用自己的雙手,建立一個太平的天下,讓百姓樂業生活。
英雄總是惺惺相惜的,曹操哭過關羽,雖然差點被關羽打得要遷都,但是他敬重有能力又忠義的英雄,所以曹操在面對蒙恬曾說的話,才一遍一遍的流淚,既哭他為忠義而死,也為蒙恬的為人所折服。
結語
曹操的一生是由弱變強的一生,若說身世不及袁紹袁術兄弟,若說名分不及劉備劉表等漢室宗親,但是曹操能夠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的能力超然眾人,而且占著忠義的名分,就是『奉天子以從人望』,就這一點就夠那些和他爭雄的梟雄們學習的了,而曹操也最終憑借才能和德行,讓北方統一,百姓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