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誅殺功臣的皇帝,大家的腦海裡或許首先就會浮現一個名字——劉邦。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立即著手鏟除關東的異姓王,為漢朝建立立下大功的韓信、彭越和英佈相繼被殺。
對於這些被殺的功臣,後人總對他們賦予了無限的同情。
而劉邦更是被形容為一個薄情寡義,忘恩負義之人。
但是仔細閱讀史書,我們卻發現,劉邦其實很厚道。
對於韓信,劉邦可以用仁至義盡來形容。
韓信本是一介匹夫,秦末大亂時仗劍從軍。
韓信先是投奔了項羽,結果不受重用,項羽對他『言不聽,計不從』。
無奈之下,韓信隻好赴漢中投奔了劉邦。
但在漢國,韓信同樣不受劉邦重視。
不過好在『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韓信先後得到了夏侯嬰和蕭何的賞識。
在蕭何的強力推薦下,本是一介白身的韓信被劉邦『登臺拜將』,正式開啟了他的軍事生涯。
可以說,韓信後來所得的一切,都是劉邦賜予的。
如果沒有劉邦,韓信或許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
當然,天才與天才,從來都是相互成全的。
劉邦信任韓信,韓信反手就為劉邦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神迷的奇跡。
在魏國,韓信派遣士兵以木罌缶渡河,攻破敵人首都大梁;在趙國,韓信帶兵2萬背水立陣,以『上屋抽梯』之計,大破趙軍20萬。
在破滅趙、魏二國後,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獻策,兵不血刃地平定了燕、代二國,隨後引兵數十萬,兵臨齊國。
此時的韓信,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未來的開國功勛,例如曹參、樊噲、灌嬰、周勃等人,都曾在韓信屬下為將。
可以說,韓信已經是漢國僅次於劉邦的大統帥。
就當韓信即將發動攻齊戰役時,前方卻傳來消息,『高陽酒徒』酈食其已經說降了齊王田廣,漢國和齊國已經成為了盟友。
就在韓信準備收兵回營之時,他的謀士蒯通從他的面容中,捕捉到了一絲稍縱即逝的不快。
於是蒯通立即勸說韓信:
『漢王讓將軍攻打齊國,可曾下詔要你退兵?
酈食其一介書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齊國七十二城。
而將軍帶兵數萬,花了數年時間才滅趙。
難道將軍的功勞,還比不上一個窮酸書生?
』
蒯通言畢,韓信果然被點醒了。
在韓信心中,齊國就是送到他嘴邊的肥肉,怎能如此輕易放棄,自己的風頭,怎能被區區酈食其搶走?
於是他帶兵以飛快的速度插入歷下,在齊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攻陷了齊都臨淄。
而齊王田廣也以漢國背信為由,將酈食其殘忍地烹殺。
韓信『襲破齊歷下軍』,不惜把『與漢和,共擊項羽』的齊國作為敵人,完全把這場戰爭變成個人奪取私利的行為。
而歷下之謀,也成為韓信背叛劉邦,走向族滅的序曲。
韓信攻滅齊國、大破楚將龍且之時,劉邦正在滎陽苦苦堅守,被項羽揍得焦頭爛額。
就在軍情最為緊急的時刻,韓信不僅不派兵支援,反而派使者向劉邦要官。
他說:齊國人奸猾,沒有齊王沒法鎮服他們,因此希望漢王封自己的為假王《代理齊王》。
實際上,韓信所言的假王和實際的真齊王,根本毫無區別。
韓信不過是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不過想強迫劉邦承認他對於齊國的統治。
對於韓信的把戲,劉邦自然心知肚明,於是他指著使者罵道: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
說著說著,劉邦竟憤然而起,準備分兵攻打韓信。
就在漢國即將發生內戰的時,張良和陳平分別在暗地裡,踩了劉邦一腳:
『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
不然,變生』
簡單來說,就是韓信翅膀長硬了。
就算不同意韓信稱王,他自己也會稱,我們根本管不了他。
還不如順水推舟,承認他的王爵,否則韓信叛變可不好收拾。
聽了良、平兩人的話,劉邦恍然大悟,於是改口罵道:『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
』就這樣,劉邦將韓信封為齊王。
韓信雖然成功封王,但是他與劉邦的裂痕已經種下。
劉邦已不再將他看作自己可以信任的臣子,而是將之看成一個不值得信任的盟友,甚至是潛在的叛臣。
但是,劉邦並不準備與韓信撕破臉,畢竟他與韓信,還有擊敗項羽的共同目標。
在劉邦和韓信的夾擊下,項羽節節敗退,糧草斷絕。
在垓下之戰中,劉邦帶領優勢兵力攻打項羽,結果反而被項羽擊敗,被圍困於固陵。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固陵。
情急之中,劉邦派使節向韓信請求援軍,但韓信卻充耳不聞,權當沒聽見。
對此張良提議:『你只要和韓信說:擊敗項羽後,我們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韓信就一定會來救援!』
劉邦照做後,韓信果然帶領十萬精兵來援,他接過了垓下之戰的指揮權,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了項羽。
但在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劉邦便乘車馳入韓信軍中,奪走了他的兵權。
雖然韓信確實有功,但他此前不會『共擊項王之約』,實際就是一種背叛,即使將他當場誅殺,也是毫不為過的。
但是劉邦仍感念韓信的功勞,沒有將其誅殺,而是剝奪其齊王的王爵,將之改封為楚王。
劉邦將韓信改封為楚王,明面上是讓他衣錦還鄉,而實際卻是一種警告和懲罰。
劉邦想用這種方式,給予韓信以改過自新的空間和時間。
畢竟當時韓信已經失去了兵權,劉邦想殺他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韓信真的改過了嗎?
實際並沒有。
在楚國,韓信招降納叛,收容了劉邦最討厭的逃犯——鐘離昧。
由於韓信作出一系列不法行為,因此不斷有人向劉邦告發韓信造反。
為了擒拿韓信,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偽遊雲夢』之計。
並以會獵為名,將韓信當場逮捕。
被逮捕時,韓信扯著嗓子大嚷: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聽了韓信的話,劉邦也急了,於是同樣大喊道:
『若毋聲!而反,明矣!』
簡單翻譯來就是,韓信千萬別再叫了。
再這樣說,你的謀反就明了。
劉邦之所以如此焦急地大喊,實際是想提醒韓信不要再胡言亂語。
如果再說什麼狂悖的話,就算劉邦也救不了他。
很顯然,劉邦雖然忌憚韓信,但仍想留他一命。
與對英佈、彭越不同,劉邦對於自己的老部下,還是很有感情的。
對此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
『劉邦還是厚道的,並不像後人想象的那樣薄情寡義』
押著韓信回到洛陽後,劉邦迫不及待地下達大赦令,免去了韓信的謀反之罪。
十天後,韓信被封為淮陰侯。
此後,劉邦當著群臣的面,誇韓信為『人傑』,甚至說『吾不如韓信』。
由此可見,只要韓信能夠安分守己,劉邦就絕不會殺掉他。
而韓信呢?
卻絲毫不領劉邦的情。
他『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實際上,韓信的怨恨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周勃、灌嬰都曾是自己的部下,如今卻和自己平起平坐,諒誰也咽不下這口氣。
在極度的怨恨之下,韓信與自己的舊部陳豨約定。
只要陳豨造反於河北,自己就造反於關中。
公元前196年,陳豨如約造反,劉邦親自領兵鎮壓。
而韓信在長安陰養死士,準備襲擊留守的呂後和太子。
然而由於手下的背叛,韓信的造反最終功虧一簣。
在蕭何的設計下,呂後將韓信誅殺於鐘室,他的三族盡被誅滅。
劉邦出征回到長安,聽說韓信已死,『且喜且哀之』,喜的是終於除去了韓信這一心腹之患;而哀的是,他對於韓信確實是有感情的。
我讀《資治通鑒》,眼睜睜看著韓信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勝唏噓。
正所謂『知足不辱』,韓信一步步走向謀反,是在警告後人: 不要太貪功,不要太貪財,更不要『向利倍義』,那是會引誘人走向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