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背水一戰』中兵法精髓:奇正輪轉。《網路歷史》

一提到韓信,估計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接下來應該就是背水一戰的典故了。

很多人也隻是看到了韓信後來的大獲全勝,而沒有幾個人真正去研究韓信是如何謀劃背水一戰的。

井陘之戰,韓信的計謀之嚴密、正、奇輪轉運用之巧妙都堪稱絕佳的戰例,而很多人隻看到了背水一戰的悲壯,以及想用這種力量鼓舞自己和團隊能夠畢其功於一役,一戰而勝。

真正有價值的是韓信在這之前的情報工作、計謀、正奇的輪轉的計謀。

首先,韓信是通過間諜明確獲取了李左車的建議是沒有被趙王歇和陳餘采用的,才真正下決心從井陘冒險進軍。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裡的地方紮下營寨。

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部署甫定,天亮的時候,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看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嘲笑韓信,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

看來,當時趙軍的嘲笑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兵法上明確說,佈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

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

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餘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正所謂『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

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

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隻好下令收兵。

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

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

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

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裡,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其實,整個過程中韓信多次分兵,也就是孫子兵法上說的的奇正之兵,正指的是正面當敵的部隊,奇兵是策應正面之兵的,而且他們可以快速的轉換。

第一支奇兵就是那隻提前潛伏下來的伏兵,第二支奇兵是拿作為先鋒的1萬人,目的是引誘趙兵出營接戰,並用看似不合兵法的背水一戰式的戰法麻痹對手,從而讓他們放松警惕。

交戰的前鋒部隊詐敗,更是讓趙軍放松了警惕,當他們被吸引到河邊的時候,正軍正面給予趙軍真正的還擊,而佯裝敗退的部隊這時候又成了奇兵,目的是切斷趙軍回撤的線路,將他們分隔開。

當趙軍久攻不下,準備撤軍的時候,那提前埋伏好的2000奇兵已經占了趙軍的大本營,佯裝敗退的奇兵又中路殺出對趙軍進行分割,這中間韓信嫻熟的使用奇正的轉換,兵不厭詐,最後實現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戰前,韓信就下達命令,一定要抓到活的李左車,懸賞千金。

當抓到李左車以後,韓信親自給他松綁,並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李左車。

在韓信的一再勸說之下,李左車又給韓信獻出了平定燕國的計策。

李左車也給我們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句。

在李左車的謀劃之下,韓信輕松地搞定了燕國,讓燕國投降。

雖然說井陘之戰是楚漢之爭的轉折性戰役,但是,後世的很多研究者認為井陘一戰獲勝之後,好像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實際上還不是,這個時間段內項羽其實是多次和韓信的部隊在這一帶拉鋸,互有勝負,這客觀上分散了項羽的注意力,南北兩方面疲於奔命,對項羽的消耗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