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個因受胯下之辱卻還能成功而流傳千古的人。
後人對他當年能忍此奇恥大辱,能伸能縮的大丈夫行為表示佩服。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西漢開國功臣,後人還奉他為『兵仙』、『神帥』。
總之就是,一頓誇贊。
韓信早年間因為窮,還懶,做過買賣賠錢,想當官,又被人認為品行不好,不予推薦,就在家賦閑。
韓信覺得自己跟別人志向不同,高不成低不就,什麼耕地打工做的事都不願意幹,為了活下去經常去南昌亭亭長蹭飯吃,屬於靠人救濟過活。
要不是秦末天下大亂,恐怕他這輩子就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了,也可能,餓死了。
這種出身低微還懶的人,卻日常沒事就在身上背把劍招搖過市,自然被人看不順眼,於是韓信便遭受了他這一輩最大的恥辱:背著劍從別人胯下爬過,被當街嘲笑。
還好韓信忍了,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也正是因為韓信能隱忍,才有他將來非凡的成就。
但他最後被人誣陷合謀殺死,死得很唏噓。
在他看來,遠大抱負還沒有實現,就此死去,實在不服氣,便仰天大喊了三個字:『我不服!』
可見他內心的遺憾。
結果,韓信死前這聲慨嘆的大吼,倒成了現代人酒桌上談笑的口頭禪,網絡高頻詞。
雖然是開玩笑,不過也借用了韓信這仨字表達了自己對事情的遺憾或憤怒。
成王敗寇,將死之人,韓信為何如此憤怒呢?
公元前209年,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韓信也投奔項梁,當個小兵,默默無聞。
項梁死後,韓信歸到了項羽麾下,做了個郎中,可多次獻計,項羽都不采納。
劉邦入蜀後,韓信離開項羽到了劉邦陣營,還是不被人知。
後來韓信犯了事,論罪當斬,輪到他的時候,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就對他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
為什麼殺掉壯士?
』
這話把夏侯嬰說懵了,於是放了他跟他談了會兒話,覺得此人不錯,遂推薦給劉邦。
劉邦收下韓信後,讓他當了個管理糧餉的職務,依然沒重用他,覺得此人,不過爾爾。
於是韓信又跑了。
這回,賞識他的蕭何將他追回,並信誓旦旦地向劉備舉薦他。
劉備這才立刻搭壇封將,拜韓信為將軍,給足了儀式感和尊重。
韓信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將軍,全軍上下震撼。
班固在《漢書》中記錄了此事:
『何進韓信,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還定三秦,俘虜魏王,破趙滅代,說降燕國……
韓信一路為劉邦立下數不清的汗馬功勞,算是還了劉邦當時的信任和拜將之恩,自己也展了多年的遠大抱負。
還在別人勸他的時候,堅定地表示『誓不叛漢』。
但是畢竟幾十萬兵權在握,屢立戰功,誰都害怕這種大將功高震主,隻能打壓。
而韓信確實經歷了這麼多戰,也有點飄了,嘴上說著誓不叛漢,但卻經常跟劉邦討價還價,惹得劉邦心中不滿。
他還趁劉邦被困滎陽之時,逼劉邦封他為齊王。
這一切,都給他將來的死一點一點地『奠定』了基礎。
元前203年,劉邦與諸侯軍共同攻楚,與項羽在亥下展開決戰,韓信統領三十萬漢軍大敗項羽。
項羽突圍後,手下隻剩二十八騎,最後在漢軍重重包圍下,於烏江邊自刎,自此,楚漢之爭以劉邦大勝宣告結束。
韓信再立大功,劉邦封他為楚王,卻同時收了他的兵權。
公元前201年,韓信被人告謀反,劉邦問陳平的意思。
陳平認為韓信該抓,於是劉邦趁韓信去見他時,以謀逆罪將韓信逮捕,回洛陽後貶為淮陰侯。
公元197年,陳豨謀反,韓信並未參與,卻又被人誣陷謀反,劉邦顧念舊情,依舊不殺他。
但呂後卻坐不住了,趁劉邦外出,她令蕭何引韓信入宮,將他生擒。
韓信這才明白自己中計,面對呂後的殺手,他大喊:『我不服!』
三字訴盡了韓信的無奈與憤慨,也許他是真的不懂自己一直忠於劉邦,為何會落到這般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