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那中華二字是怎麼來的呢?
說起中華,這名字還跟第一個建立大統一國家的皇帝秦始皇有關。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想給自己國家起個名字,用的就是中華。
不過,國家名字是他起的,中華二字卻不是在秦始皇時期才出現的。
中華一詞最早是用在天文觀測方面。
《天文經星·中宮》裡道:
『東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
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
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
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
我們中國人喜歡稱自己為中華兒女,有時亦稱華夏兒女,兩種稱呼都是一樣的。
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
我們的先人給自己起名都不是隨便起的,必然有依據和特殊的含義。
就中國一詞的別稱,我們就能從古代文化中看到好幾種別稱,如:九州、神州、中華、中原、海內、華夏。
這些別稱我們至今仍在頻繁使用。
我們除了稱自己為華夏兒女,還有炎黃子孫,炎指炎帝神龍氏,黃指黃帝。
黃帝據說本姓公孫,後改為姬姓,也有稱是熊氏。
傳說炎帝和黃帝本出自同一部落,後分為兩個部落,並敵對起來,阪泉之戰後,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又融合在一起,成為華夏族。
華夏族在漢朝以後,改稱為漢人。
其實除了炎黃二帝,中華人文始祖中著名的還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軒轅氏;還有堯、舜、禹三帝。
中華二字,在各種古籍裡都能看到。
東晉桓溫的《請還都洛陽疏》:
『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
元末宋濂的 《奉天北伐討元檄文》: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明畢懋康的《軍器圖說》:
『夷狄所畏中華者,火器也』
再回溯遠古時代看中華二字:中指中原,華是華胥氏,這個華胥是上古時期華胥國的首領,伏羲和女媧的母親,也是炎黃二帝的直系遠族。
而夏指夏水《即漢水》,也指代中原,古籍中曾將華和夏通用,孔子也將華和夏視為同義詞。
於是,中華便與華夏相通了。
由於中國有著這麼多年的文化沉淀,這華夏在今天不僅有地理層面的意思,還有更深一層的文化積累意思。
那秦始皇當年是怎麼想到用中華一詞來給國家命名呢?
先看中原二字指的是哪些范圍。
中原在古代指的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河南省,中原地區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所處的位置其實離河南還有一段距離。
隨著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不斷吞並與擴張,秦國的疆土越來越大。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非常滿意自己的功績,便首次稱自己為皇帝。
雖然秦國原先位置不在中原,但秦始皇就給自己國家取名叫中華。
根據中華一詞從天文觀測中引申出來的時間及空間的概念,這個名字代表更廣闊的的范圍,還有一種居於天下中心的意思,深得始皇帝喜歡。
盡管秦始皇是漢人,因為周朝時秦國的位置不在中原范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常有人將秦人看成蠻夷。
所以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天下不該有中原漢人和蠻夷之分,大家都是華夏人,於是更加堅定了以中華二字命國名。
曾經的中原百姓也總是將其他少數民族稱為外族,漢人才屬中華。
秦始皇這麼一統一,便不再有這些不利於國家大融合的話語出現了。
這也便是我們現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同胞都能稱自己為中華兒女、華夏兒女的意義所在,也各族人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完美認同。
時至今日,中華和華夏已經不僅僅指中國了,我們還有很多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僑胞,也自信地稱自己是華夏兒女,這也是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