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的第一位帝王,『皇帝』的稱號就出自他的發明,除此之外,他還發明了 『朕』的自稱,自秦始皇起,歷朝歷代的所有皇帝都沿用起了這一自稱。
在『朕』這個自稱在誕生之前,古代的君王們都用『寡人』,『孤』來自稱,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再發明一個自稱呢,是之前的自稱不夠用了嗎?
『朕』這個字又有什麼淵源和含義呢。
古代君主的稱謂
古代的社會具有嚴格的等級尊卑之別,國家的上層統治者也十分重視禮教秩序,國君為了體現自身的地位,便發明了各種稱呼和自稱以與其他人相分別。
先秦時代是沒有皇帝的,在夏朝統治國家的君王生前稱為『後』,死後稱為『帝』,到了商朝,統治國家的君主一般都稱為『王』,周朝時期君主又有了『天子』的稱號。
夏商周時代,君王的的自稱一般都為『予一人』或是『餘一人』,代表四海之內,僅此一人的意思。
而周朝時期被天子所分封的諸侯國君對自己的自稱一般都為『寡人』和『孤』。
『寡人』和『孤』,這兩個君主自稱還有所區別,『寡人』意為『寡德之人』,有君王提醒自己德性修行不夠,要時刻勤勉修習德性的意思。
而『孤』同樣也有缺少德行,自我輕賤的意思,但隻有大一點的諸侯國的國君才可以自稱『寡人』,而小一些的諸侯國國君的自稱隻可以是『孤』。
此外『不榖』,『不德』也經常被諸侯王拿來自稱,與『孤』和『寡人』的含義相同,都是表示自己德行不夠的一種謙稱。
『朕』字的含義
秦始皇登基後,為了彪炳自己千秋的功績,區別於前人,便在各種稱呼上進行了改動,在秦始皇看來,以往的『寡人』和『孤』甚至『予一人』都不足以彰顯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
於是秦始皇命令李斯翻閱了各種前人的典籍,終於選到了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朕』字。
其實朕這個自稱在秦始皇之前,並非是皇帝和君王獨有的,先秦時成年的男子都可以自稱為朕。
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在自己的《離騷》中寫道:『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我的父親名叫伯庸,可見在秦始皇之前,朕這個稱謂是十分普遍的,並非是秦始皇自己造的字或是某人獨有。
那秦始皇為什麼選『朕』這個字當做自稱呢?
這『朕』這個字又有什麼來歷呢?
其實把『朕』字拆開便可以知曉其含義,『朕』字左半邊在秦始皇時代的小篆裡並非是『月』字,而是一個『舟』字。
而『朕』字的右半邊在小篆裡也不是『關』字,而是『灷』,有火的含義。
舟便是船,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船舶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黃河流域等近水的地方,所以船在上古時期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和出行工具。
上古時代的百姓們依靠船來漁獵和采集,而擁有船數量的多少也決定了人們可以捕撈到魚的數量,久而久之,船便成了財富的一種象征。
擁有更多船的人就掌握了更多的生產資料,漸漸變成剝削階級,而擁有數量少的船或者無船之人就淪為了被剝削者,所以船還有地位的象征之意。
『灷』字則代表火,在原始社會,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方法,將人們從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中拯救出來,被後世尊奉為『火祖』。
所以火同樣是身份和權力的一種象征。
『舟』和『灷』兩者結合到一起,就有了剝削財富,權力地位的意思,所以『朕』這個字在結構和意蘊上便有了生殺予奪,唯我獨尊的意思,秦始皇便選用『朕』字來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以彰顯自己的統治地位與帝王威嚴。
秦始皇的其他發明
除了發明自稱外,秦始皇在其他稱呼和禮儀上也有自己的獨特發明。
首先是『皇帝』這個稱呼,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感覺自己人生的成就已經功過三皇,德蓋五帝,於是便從三皇五帝間取了『皇』和『帝』個一字,發明了『皇帝』的稱謂。
『皇』字本意有光明和輝煌的意思,上古的燧人氏部落是華夏歷史第一個會使用火的部落,因此部落首領燧人氏被尊稱『天皇』,『燧皇』。
『帝』字的有修養達到天地一般,道德才能高的意思,上古的禪讓時代,隻有道德水準高的人才能成為部落首領,所以也成了統治者的一種稱謂。
秦始皇將二字合到一起來彰顯自己的功績,意為光明的統治者,不得不說這樣的稱謂實在是前無古人般的霸氣。
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還發明了泰山封禪的儀式,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百官和儒生幾十人,到泰山之巔祭拜天地,舉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封禪大典,此後泰山封禪的儀式成立後世帝王的終極追求。
不過秦始皇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功績還是將四海之內的各式文字統一,統一後的文字給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強了人民對國家的文化認同,這也是後世的王朝在經歷分裂後又能重歸一統的原因之一。
結語
歷史中很多我們感到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都是出自秦始皇之手,他的各種設定和發明影響了後世所有的封建王朝,這也是始皇帝被後世所有帝王仰望的原因之一。
對於秦始皇的最終評價,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人說他施行的政令殘酷,刑罰嚴苛,在位期間勞民傷財。
也有人覺得他一統四海,創立後世沿用千年的各種制度,功績斐然,但對整個華夏總體而言,秦始皇是一位功大於過的千秋之君。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