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鴻門宴一直被認為是項羽最大的敗筆。
當初劉邦親身犯險,赴項羽軍營請罪,將自己置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危險境地。
很顯然,這是項羽除掉劉邦這個一生之敵的最好時機。
但掌控劉邦生死的項羽,卻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
而後來劉邦還定三秦,開啟楚漢之爭,最終擊敗項羽,奪取了天下。
是故,許多人都認為,鴻門宴上項羽放過劉邦,導致了項羽最終兵敗身亡的悲壯結局。
因此,鴻門宴被後世的許多英雄豪傑當成了反面教材: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從結果而言,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確實是為後面是失敗埋下了伏筆。
如果他當時殺掉劉邦,就不可能有後面的楚漢之爭。
但從邏輯上講,這樣的反推構不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線,或者說鴻門宴事件並不能成為項羽失敗的充分必要條件。
因為就當時的形勢環境而言,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對劉邦動手,其實是一個不合適的選擇,其或許會給項羽帶來更大的危機。
反之,項羽放過劉邦,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我為什麼這麼講?
其實在《史記》中關於鴻門宴事件的記載中,司馬遷已經分別借項伯和樊噲之口說得很清楚。
首先是在鴻門宴前夕,項伯作找到項羽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史記》
大致意思就是,人家劉邦幫你攻破了關中,是有大功的,你現在去攻打他,其實是不義的表現。
誠然,按照《史記》的描述,項伯之所以這樣講,乃是因為他在給劉邦當說客。
他之前就背著項羽找到了好友張良,通風報信。
並在張良引薦下,見了劉邦,還拿了劉邦好處,然後回來替劉邦說好話。
所以,大家一致認為項伯的立場是偏向於劉邦。
其實不然,項伯作為項羽的叔叔,在當時項羽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他沒有理由去幫劉邦。
他和劉邦的關系,更多的是劉邦帳下的張良牽線搭橋,因為張良和項伯乃是生死之交。
但就親疏而言,顯然他是要站項羽這邊。
而他對項羽說的話,其實也是在為項羽考慮。
因為當時項羽和劉邦,其實還並不能算是敵人。
首先二人名義上都還是楚國的將領,是戰友和同事的關系。
而且此時雖然秦國已滅,但天下未定,仍然是一個諸侯並存的局面。
項羽此舉,其實就是楚國人自己內鬥,未免會讓天下諸侯笑話,甚至於打著坐收漁利的算盤。
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劉邦並沒有錯,項羽師出無名。
項羽之所以要對劉邦動手,原因就是曹無傷告訴項羽,劉邦欲稱關中王。
而項羽認為自己才應該是關中王的最佳人選,畢竟當初巨鹿一戰,是他項羽破釜沉舟,率軍擊敗了秦軍主力,奠定了秦朝的滅亡敗局。
而劉邦隻不過是沾了他項羽的光,趁著秦軍主力都在趙國前線,關中空虛。
這才得以攻破武關,進入關中,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
這就等於辛辛苦苦取得的戰果,最終卻被劉邦竊取了,這事兒放誰身上都有些想不通。
但是從程序上講,劉邦稱關中王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畢竟當初楚懷王可是已經定下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規矩。
劉邦先於項羽入關,自然可以稱王。
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
這一點後來在鴻門宴上,樊噲也曾提過,搞得項羽很是難堪。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史記》
項羽如果因此而出兵攻打劉邦,其實無異於違背了楚懷王熊心的諾言,這不僅僅是有損名聲,更會給楚懷王熊心機會。
要知道楚懷王熊心雖然是項羽和叔叔項梁擁立的,但他並不甘心成為項家叔侄的傀儡,一直在謀求權力。
在項梁戰死之後,熊心乘機收回項羽兵權,真正意義上走向了歷史的前臺。
此後,熊心一直防備著項羽。
比如,楚軍西征前,為叔父報仇心切的項羽一直請戰,但是熊心並沒有選擇項羽,而是選擇了劉邦。
而楚軍救趙,領兵的也是上將軍宋義,項羽隻是以副將的身份隨從。
但是,誰也沒想到,項羽居然如此有魄力,不僅敢在陣前殺掉主將宋義,奪回兵權。
還在巨鹿一戰中,滅掉了秦軍主力,威震天下,一舉翻盤。
此時的項羽,被諸侯聯軍尊為上將軍,又是滅秦功臣,楚懷王自然是不好開口奪他兵權。
但是如果項羽攻打劉邦,楚懷王自然也就有對項羽出手的機會。
而這對於項羽其實是十分不利的,因為項羽此時手中的實力,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強。
《史記》中提到,項羽此時手中握有四十萬大軍,但其中大部分是諸侯聯軍,真正屬於項羽的軍隊並不多。
而劉邦雖然隻有十萬軍隊,但人家那是實打實自己的部隊,兩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若是此時楚懷王和劉邦合作,為劉邦爭取到了道義上的支持,屆時諸侯們再作壁上觀,項羽估計會很難受。
所以,基於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推斷。
項羽所謂的整軍攻打劉邦,其實做做樣子威脅一下而已。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而劉邦也很懂事兒,他知道自己實力不如項羽,所以主動示弱,讓項伯傳話給項羽,稱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為項羽稱王做準備,他從來沒想過搶項羽的功勞。
事實上,此時項羽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沒有費一兵一卒,便從劉邦手裡拿回了勝利果實,正式入主關中,成為了名副其實滅秦第一人。
劉邦的歸順,已經讓楚懷王熊心手中沒有了任何底牌。
他再度回歸到了當初被項家人支配的日子。
所以,對於項伯的勸告,項羽欣然聽從。
而這些都發生在鴻門宴之前,也就是說,從鴻門宴一開始,項羽就沒有想過要對劉邦動手。
不僅如此,他為了緩和與劉邦的關系,還主動將出賣劉邦的曹無傷給供了出來。
很顯然,拿曹無傷這樣一個小人,換取劉邦對自己的歸順,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換句話講,鴻門宴本身其實並不危險,因為此時項羽和劉邦的矛盾已經解開。
這隻是二人的一次結盟之宴,項羽根本就不會動劉邦,所以劉邦才敢去。
很顯然,如果項羽想劉邦,在鴻門宴上他有一百種辦法動手。
事實上,整個鴻門宴,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才是劉邦的最大威脅。
他一直都在建議項羽除掉劉邦,甚至於讓項莊以舞劍為名,伺機行刺劉邦。
對於范增的目的,項羽心裡很清楚,但是項莊舞劍助興,合情合理,他不好明面阻止。
於是這才有了項伯的加入,借機保護劉邦。
最終,劉邦有驚無險度過了這一劫。
總結來講,整個鴻門宴,其實並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般兇險。
當時的劉邦和項羽並不是敵人,項羽並沒有殺劉邦的理由。
當時的項羽,心中謀取的應該楚懷王的位置。
《史料參考:《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