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的韓信,其實死的並不冤。《網路歷史》

歷史上誅殺韓信,乃是呂後與蕭何合謀為之,劉邦則在外平叛,並不在場。

但是,韓信之死,劉邦脫不了幹系,畢竟呂後和蕭何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劉邦的統治。

換句話講,韓信的存在,對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產生了威脅。

漢初三傑中,韓信最為特殊。

蕭何,張良是追隨漢王起兵的元老,是鈍器;韓信是漢王爭奪天下所用的統帥,是利器。

利器可傷人,亦可傷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漢軍諸位元老,均是屍山血海殺過來的,豈會不顧身後事,留下韓信如此大患?

這是韓信被殺的根本原因,只要這個威脅存在,即使呂後沒有動手,劉邦還是不會放過韓信。

西漢不比秦朝,雖然也采用郡縣制,但諸侯分封也是存在的。

當初劉邦為了消滅項羽,可以說是廣結善緣,對於臣服自己的諸侯將領們,那是不吝封賞,給人給地給王號。

是以在滅楚之後,西漢王朝統治下,出現了大量的諸侯國,其中許多還是一些功臣將領統治的異姓諸侯。

眾所周知,分封諸侯,隻是劉邦為了籠絡人心的緩兵之計,畢竟有著項羽的前車之鑒在那裡,劉邦對於這些異姓諸侯,多有防備之心,無時無刻不想著削弱他們的勢力。

其中韓信無疑是首當其沖,且不說韓信當世第一名將的名頭擺在那裡,他手中的齊國可是當時最大的諸侯國,擁兵數十萬。

雖然韓信感激劉邦知遇之恩,承諾永不叛漢,但畢竟這隻是一句承諾。

誰能保證,日後的韓信不會像當初劉邦反項羽那樣,跳出來和劉邦爭權呢。

所以,對於劉邦來講,最好的辦法就是奪掉韓信的兵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所以我們看到,垓下之戰後,劉邦解決掉項羽,問鼎天下。

第一時間不是論功行賞,而是找韓信的麻煩,不僅奪了他的兵權,還把封國從齊地改到了楚地。

當然,這還不夠,雖然沒了兵權,但韓信畢竟還是楚國的諸侯,再加上他在漢軍中的影響力,劉邦對其依然有戒心。

所以,沒多久又借著謀反之舉,下罪於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

按理說,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基本上也就沒多大威脅了。

如果韓信就這樣老老實實,安度餘生,或許還能有個善終。

劉邦漢六年在偽遊雲夢捕獲韓信,到漢十年呂後誘騙被滅三族。

中間時間,劉邦隻是把他圈在長安,當淮陰侯。

看得出來,劉邦對韓信並沒到了勾踐殺文種,那樣的絕情。

但韓信是個傲氣的人,他不滿自己戰功赫赫,最終卻隻能和周勃、灌嬰這些自己的部下同等地位。

當然了,立功不獲賞,反而獲罪,這放在誰心裡都不好受。

但是,不好受是一碼事,表現出來又是一碼事兒。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韓信時常會把自己的不滿情緒表現出來,即使是當著劉邦的面,他也敢嘲諷。

這無疑就是在告訴劉邦,我不服你,而這無疑是給劉邦找到了殺韓信的動機。

當然了,如果僅僅是因為嘴上埋怨幾句,或許劉邦還會感念舊情,或者顧及影響,不去搭理。

但是,陳豨謀反了,而韓信好巧不巧的又和陳豨走得很近,劉邦難免會往韓信與陳豨這方面去想。

這時候,韓信是否真的參與了謀反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已經再一次令劉邦感到了威脅,殺他便順理成章了。

總之,關於韓信之死,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威脅』二字,無論是被貶之前的功高震主,還是被貶之後心有不滿,都在給劉邦傳遞一個威脅的信號,最終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其實不僅僅是韓信,西漢被殺的那幾個異姓諸侯,大都是因為這兩個字。

英佈,臧荼起兵造反,自然不必說。

韓王信與匈奴人攪在一起,更是該殺。

其餘的人,其實都還算是得以善終,也就彭越冤一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大殺開國功臣的,倒也算是情有可原,並不能算是殘暴之舉,更不應該成為後人詬病的污點。

其實,在這裡面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張良,他與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功勞之大,無需多言。

但是張良與韓信不一樣,他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所謂鳥盡弓藏,當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的時候,他所要做的就是絕對的低調。

劉邦問鼎天下之後,張良立馬就退居二線,很少參與朝堂政事。

要知道,張良身上不兼兵權,本身就沒有韓信那樣的威脅,但他依然謹慎。

正是因為如此知進退的之舉,張良一生備受尊寵,連呂雉都對其非常敬佩,最終張良得以善終。

長沙王吳芮便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低調行事,主動上交領地和兵權,表達自己的忠心,最終長沙王一脈,延續數世而不衰。

如果當初韓信能夠學學張良、吳芮,低調行事,主動交權,或許能得以善終。

尤其是被降為淮陰侯之後,韓信也遠離了軍隊,成了光桿司令。

他對別人已經沒有威脅了,劉邦也不是心狠手辣的人,沒有殺他的必要。

若不是他最後牽扯到謀反的事,他完全是可以善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