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生涯最強一戰,三萬輕騎全殲劉邦五十六萬大軍,一戰封神。《網路歷史》

項羽的彭城之戰,我是真的服,堪稱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最經典戰例。

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例子不是沒有,但像彭城之戰這種3萬人屠殺56萬人的例子,那還真不好找。

這可和赤壁之戰那種大火攻心不同,這是3萬人迎著56萬大軍硬上啊,不僅僅是戰士勇猛,更是項羽的臨場戰術指揮得當。

關於此戰,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

日中,大破漢軍。

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

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早上開始進攻,中午就將劉邦大軍擊潰,然後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用楚雲飛的話說,就是五十多萬頭豬,他項羽三天也抓不完啊。

那麼劉邦為何敗得這麼慘?

第一:烏合之眾,軍心不穩。

劉邦軍團雖然號稱五十六萬,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外來勢力的融合,屬於諸侯聯軍。

比如說軍團中的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韓王鄭昌等勢力,他們在之前全部都是跟項羽混的,隻是劉邦勢大,才選擇了歸附。

典型的墻頭草,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大家心裡想的就是出工不出力,面對項羽的進攻,全部都是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受了損失。

而看到其他諸侯軍隊挨打,也是沒多大心思救援,幸災樂禍。

各懷鬼胎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沒有統一的部屬,各自為戰,哪裡能不敗。

項羽就是看到這一點,才敢以3萬人直擊劉邦大軍。

就算是願意聽從劉邦調遣的這幫人,其實還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磨合時間太短。

劉邦出了四川以後,便匆匆忙忙地征服各路諸侯王,所以這些人馬都是臨時加入到聯軍裡來的。

他們彼此之間的磨合期太短了,這就造成了在戰場上他們不能統一協作作戰。

一支配合十分凌亂的隊伍,能夠打勝仗嗎?

我很懷疑他們的戰鬥力。

反觀項羽的軍隊,那可都是訓練有素的人馬。

他們人馬雖然不多,可是卻懂得配合,這就是劉邦這支大軍所完全比不了的。

第二:聯軍指揮不協調

第一個反對項羽的,並不是漢王劉邦,而是身處齊地的田榮,田榮和項羽之間很早就結下了恩怨,項羽分封天下之後不久,田榮就殺掉了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

再加上齊地與楚國相接,田榮的爆發迫使項羽前往齊地作戰。

而劉邦和諸侯的五十六萬聯軍也正是趁著齊、楚二國開戰的時候從關中出發,向東攻取楚都彭城的。

劉邦這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就是帶著大軍走了一圈,輕而易舉的就把項羽的根據地給一窩端了。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東征,那就是『輕松』,實在是太『輕松』了。

如此情況下,劉邦難免有些志得意滿,不把項羽放在眼中,一方面,雖然田榮已死,但項羽的屠殺政策讓齊人激烈反抗,項羽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脫身而出,另一方面,諸侯聯軍畢竟是有五十六萬人,整個滅秦戰爭中也沒人統率過這麼大的兵團,這樣強大的硬實力讓劉邦根本沒有想過防禦項羽的攻擊。

當時的形勢就是,劉邦所部拿下了彭城之時,項羽主力軍團都在齊地,想要短時間內回援進入彭城地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齊國尚未平定,項羽若貿然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所以劉邦與眾諸侯,大都懈怠,沉浸在奪取西楚王都的勝利喜悅之中。

可這時候的項羽並沒有按照常規出牌,他從軍隊中挑選出三萬名騎兵隊伍,以最快的速度殺入彭城,來個奇襲。

而對面的劉邦完全沒有料到這一點,畢竟自己也有五十多萬的軍隊,他更想不到項羽會來得這麼快。

所以他在對方軍隊到來之前並沒有準備的特別充分,隻是在齊地返回彭城的主幹道上《彭城外圍》佈置了一些防禦力量,而正在路上趕路的項羽聽說了這樣的消息以後,馬上就制訂了嚴密的突襲計劃,他告訴部隊加快速度,避開敵人在外圍的防禦力量,直接繞到彭城後方發起突襲。

由於後方的防備力量不夠充足,彭城後方很快就徹底失守了,再加上劉邦軍隊的組成比較復雜,在危機的時候不能很快的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特別是是項羽避重就輕,采用直接進攻劉邦指揮中樞的戰術,咬定劉邦追著猛打。

聯軍雖然面對敵人具有數量優勢,但是指揮不協調。

在項羽的追擊下劉邦的指揮系統癱瘓,至始至終無法組織軍隊抵抗。

這樣一來他們的失敗就像滾雪球一樣發展了起來,而後項羽帶著自己最精銳的部隊直沖入敵軍陣營之中,五十六萬大軍在這時完全失去了抵抗的欲望,戰役也變成了單方面屠殺。

第三:軍心渙散,潰不成軍。

如果隻是在防衛戰役中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那麼劉邦在敗退出來以後也能很快組織起反擊兵力,借著人數方面的巨大優勢,重新奪回彭城也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此時的項羽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項羽所率的三萬精兵均是騎兵,機動性大,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封對敵突襲,頃刻間造成敵軍的驚惶混亂,然後於亂中取勝。

所以項羽要的是混亂,越亂越好,他借著自己大勝的威勢,他帶領著軍隊不斷的對劉邦殘餘勢力進行沖擊,劉邦所部邊撤退邊組織反擊,不過每當軍隊快要集結成型之後,及時趕來的項羽軍團就會將它們重新沖散,在這樣猛烈的追擊之下,劉邦也隻好帶領手下一路西逃,將彭城徹底的送給了對方。

綜上所述,此次戰役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既有主管因素也有客觀原因,劉邦的預算失誤以及軍隊磨合期太短,都是造成本次失敗的基本原因。

而項羽的突襲策略又是那樣的恰到好處,在雙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劉邦也隻好讓出彭城了。

不過,很可惜,劉邦還是跑掉了。

而項羽也並沒有乘此機會,一舉消滅劉邦,最終劉邦東山再起,卷土重來,項羽沒有第二次翻盤的機會了。

所以毛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講的就是不犯項羽在彭城之戰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