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網路歷史》

先說一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有兩個韓信,一個是韓王信,另一個才是家喻戶曉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韓王信是參與過對匈奴作戰的,劉邦親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漢朝跟匈奴和親的時候,韓信也沒死,關鍵是劉邦不會派他去打匈奴。

韓王信跟韓信都是漢初的異姓諸侯王,韓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陽,全都是戰略要地,劉邦擔心他搞事,就將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這已經是西漢的邊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後的韓王信經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征得劉邦同意後,他再次搬家,定都馬邑《在今山西朔州》。

還沒安生幾天,匈奴冒頓單於就率大軍南下,把韓王信包了餃子,劉邦聞訊,派兵救援,韓王信卻主動向匈奴求和,被劉邦認作目無尊上,派人責備,韓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幹脆反了,和匈奴約定進攻漢朝。

劉邦大怒之下,親自率軍征討,韓王信兵敗逃往匈奴,緊接著,漢軍就跟匈奴幹上了,結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圍。

劉邦差點栽了,脫身後不再主動與匈奴開戰。

漢朝不達,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漢朝去逛逛的,遊牧民族物產不豐,需要從中原獲得補給。

其中韓王信就曾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而韓信的下場更悲催,被呂後用計處死,這一年,是漢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是在前200年,和親是轉年的事,韓信還活得好好的,但已經不受劉邦信任了。

韓信是漢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劉邦重點提防的對象,別的不說,單就年齡論,漢朝建立時,劉邦56歲,蕭何57歲,張良50歲,韓信才31歲,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概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計算,一旦劉邦掛掉,張良和蕭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幾乎沒有能夠制衡韓信的人了。

在親征前一年,即前201年,韓信剛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假稱要遊覽雲夢澤,其實就是抓韓信。

不久,劉邦把韓信綁到了洛陽,但沒殺他,而是將之降為淮陰侯。

由王降為侯,韓信大為不滿,因為這跟他的戰功完全不符,而此後韓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劉邦軟禁了,而劉邦顯然也不會再讓其統兵作戰,好不容易抓來的,豈能放虎歸山?

所以劉邦是不可能派韓信北上對付匈奴的,萬一韓信調轉矛頭打他怎麼辦?

莫說劉邦,整個漢朝也未必能夠找出一個對付的了韓信的人。

劉邦不派韓信出戰,白登之圍的結局也就難以改變,和親也是肯定會實施的,就算劉邦派韓信出戰而且韓信擊敗了冒頓單於,和親恐怕仍難避免。

畢竟冒頓單於時期是匈奴的鼎盛時期,剛剛建立的漢朝不論從哪方面看都沒有可能消滅匈奴,數十年後漢武帝坐擁文景之治的巨大財力,頻繁發動戰爭,也隻是極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沒事還要犯邊,以漢初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支撐漢軍深入漠北。

再說和親,歷史上的和親可分為兩類,一是屈辱式和親,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攏式和親,結為姻親籠絡,此類可分兩種,弱勢拉攏和強勢拉攏,像劉邦時期的和親就是弱勢拉攏。

漢朝雖然敗於匈奴,可匈奴並沒有大舉入侵、兵臨城下,也沒提出送美女財貨的要求,是漢朝主動提出、匈奴欣然應允的。

這個建議,由劉敬提出,據《史記》記載,劉邦兵敗歸來後,憂心於邊患,向劉敬問計,劉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武力和仁義都沒用,繼而提出和親:『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

代單於。

何者?

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馀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於。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和親就是讓互相仇殺的漢匈兩族有血脈上的聯系,讓下任單於是劉邦的外孫,則前提是公主等成為單於閼氏,所以劉敬讓劉邦派嫡女去和親,然而劉邦就一個嫡女,即後來的魯陽長公主,她也是呂後的獨女,呂後不願女兒遠嫁,劉邦隻好以家人子代之。

劉邦的這次和親,漢朝處於弱勢,卻意在拉攏匈奴,讓他們不要打漢朝,百餘年後,昭君出塞,這次和親就是強勢拉攏,漢朝處於強勢地位,和親是為了表示對呼韓邪單於的信任與恩寵,而這次和親是呼韓邪單於主動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