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算得上千古一相嗎?他做了哪幾件大事,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網路歷史》

李斯作為秦朝丞相,對歷史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對秦朝來說,李斯卻是個重磅炸彈。

毫不客氣地說,正是這位老兄的自私自利,害得秦朝二世而亡。

那麼李斯這家夥究竟做了哪些危害秦朝的事情呢?

一、李斯是秦二世上位的關鍵人物。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開始了巡視天下之路。

很多人覺得這是個美差,可以四處遊玩。

其實這事兒非常辛苦,在那個交通不怎麼發達的年代,可以說是受罪。

很顯然,秦始皇不辭勞苦幹這事兒,就是為了鞏固自己打下來的江山。

不過很可惜的是,年僅50歲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東巡時,病死在了沙丘宮。

沙丘這地方似乎有詛咒,當年45歲的趙武靈王,也是被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

秦始皇死後,大秦帝國的皇位繼承人究竟是誰?

這事兒居然沒有安排。

可見,秦始皇死的時候非常倉促。

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前,隻是讓人寫信給公子扶蘇,讓扶蘇快點回來。

至於回來幹啥,秦始皇沒交代!

大概率是讓扶蘇繼位,可秦始皇沒有指明這一點,這也就讓趙高有了小心思。

趙高和扶蘇的關系可不好,他跟公子胡亥的關系不錯。

胡亥又是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這次出巡,秦始皇也隻帶了胡亥。

因此趙高打算把胡亥立為天子,可趙高是個什麼玩意兒?

他能夠左右天子的人選?

當然不能!這事兒要辦成,必須要依靠一個人,那就是當朝丞相李斯。

李斯是天下宰輔,在那個全國實行郡縣制的年代,地位僅次於秦始皇。

只要李斯不點頭,趙高不可能變出個花來。

在這個關鍵時刻,趙高找到了李斯,提出了靈魂一問:是你跟扶蘇關系好呢?

還是蒙恬將軍跟扶蘇關系好呢?

李斯搖了搖頭:還是老蒙跟扶蘇好啊!

趙高兩手一攤:這不得了!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估計你這個丞相算是當到頭了,蒙恬肯定會出將入相。

畢竟老蒙家三代人都為秦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啊!

李斯覺得很有道理,趙高發現他上套了,立馬趁熱打鐵:你要是立公子胡亥為天子,那事情就好辦了,胡亥肯定感激你的迎立之功,到時候你照樣可以當丞相。

李斯瞬間恍然大悟,立馬按照趙高的說法辦事,搞了一份假遺詔,將胡亥立為天子。

同時又派人以秦始皇的口吻下詔書給扶蘇,逼迫扶蘇和蒙恬自殺。

扶蘇這個二愣子,一看老爹來信了,二話不說就抹脖子了。

蒙恬怎麼勸都沒勸住,隻好跟著抹脖子了。

就這樣,秦二世成了帝國皇帝,為秦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二、李斯獻《行督責書》,諂媚之態,令人作惡。

秦二世登基以後,李斯如願繼續擔任帝國丞相。

可秦二世這個時候終於暴露了本性,他開始吃喝玩樂,大興土木,怎麼費錢費事,他就怎麼玩。

這事兒直接導致天下出現了各種起義軍,因此大臣們都紛紛勸諫胡亥,希望他能夠體恤民情,收斂一點。

結果胡亥大怒,在他的思維中,當皇帝就應該吃吃喝喝,享受生活。

體恤民情?

治理國家?

這不是丞相應該幹的事情嗎?

現在怎麼怪到皇帝頭上了?

於是乎,胡亥把李斯叫過來臭罵了一頓,認為天下爆發起義軍,都是李斯管不好國家所致。

李斯也是腦殼疼啊,但是也不能回嘴,隻好認了這些事兒。

回去以後,李斯越想越不對,是不是自己失寵了?

一旦失寵,那自己的丞相之位可就保不住了啊。

你可以看看,那時候天下都成啥樣了,可李斯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的丞相之位。

真可謂利令智昏,當年那個寫下《諫逐客令》的李斯已經不見了,當年那個幫助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李斯,也已經不見了。

李斯回家想了很久,終於為胡亥寫了一篇臭名昭著的《行督責書》。

這篇文章講了些啥呢?

主要就是告訴胡亥以下幾個道理:

第一,自古以來,優秀的帝王從來都是吃喝玩樂,盡情享受的,所以你不要有心理負擔,甩開膀子玩就是了!

第二,嚴刑峻法,讓老百姓們整天戰戰兢兢,忙著躲避刑罰,這樣他們就沒工夫起來跟你唱反調了。

第三,采取督察制度,用嚴苛的刑罰對付臣子,這樣臣子們就會對皇帝俯首帖耳,不敢有二心了。

文章最後,李斯還做了一個巧妙的總結。

他表示如果胡亥按照督責之術來當皇帝,那他就可以為所欲為,要啥有啥,吃嘛嘛香了。

這篇文章的效果很明顯,胡亥看了以後,對李斯大加贊賞,畢竟全都說到了胡亥的心坎裡。

可胡亥身邊的趙高卻不淡定了。

為啥?

因為趙高發現,他願意為隻有自己這種賊眉鼠眼的宦官才會做出諂媚的事情,沒想到李斯這種濃眉大眼的丞相,也能這麼幹?

趙高覺得自己吃飯的手段被李斯給竊取了,心裡非常不爽,因此除掉李斯的計劃,便提前提上了議程。

三、李斯讓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完全實行郡縣制。

郡縣制好不好?

當然好!現如今的行省制格局,就是沿襲了當年的郡縣制。

可問題是,秦朝初創時期,就徹底實行郡縣制,真的好嗎?

從結果我們就能看得出來,秦朝覆滅的時候,嬴氏一族,沒有一個手握實權的人,能夠幫秦朝一把,各地郡縣紛紛起義,秦朝覆滅的速度非常快。

當時如果秦始皇能夠把自己的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至少秦朝不會那麼快就瓦解。

這就跟漢朝初年的格局一樣,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才是王朝建立之初,最恰當的做法。

春秋戰國實行的是分封制,到了秦朝立馬廢除分封,全都搞郡縣制,沒有一點點過渡的時間,這對秦朝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再加上秦朝嚴苛的刑罰和沉重的負擔,使得這種挑戰就更加嚴峻了。

很顯然,秦朝沒能接得住這種挑戰,這才走向了覆滅。

全國實行郡縣制,對後世王朝來說,的確是一件大好事,幾乎每個王朝都是這麼慢慢過渡下來的。

先分封郡縣一起搞,後來就搞推恩令,把諸侯國不斷變小,最後全部實行郡縣制。

可惜這事兒對秦朝來說,還是太倉促了。

李斯作為這件事的領頭人,需要為秦帝國的覆滅負主要責任。

總結:李斯談不上什麼千古一相。

秦朝統一六國,那是奮六世之餘烈,上百年的基礎,所締造了這麼個結局。

秦始皇完全有撿漏的嫌疑,至少前輩們已經把六國給打殘了。

所以說,李斯在這件事上的功勞很一般。

就算統一六國都是秦始皇的功勞,那其中也有呂不韋、王翦、王賁、李信、蒙恬、蒙毅、內史騰等等一系列功臣的功勞,李斯絕不可能一家獨大。

李斯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秦始皇搞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軌等,隻有這方面統一了,那麼天下才算是真正統一了。

可是後期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做了太多有損秦朝國運的事情,是秦朝滅亡的重要推手。

即使他被腰斬,也無法掩蓋他犯下的錯誤。

可以說,李斯的過錯是大於功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