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把幾百年來中原紛爭,各自為政的局面在文化等層面統一起來,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措施。
甚至為了思想上的統一,始皇帝更是焚書坑儒、消除各種記載六國歷史的文獻。
在《史記》中就會發現,關於戰國時期六國的歷史就少得可憐,隻做了大概的介紹。
始皇帝在這方面做得有多狠?
不僅六國的大量歷史記載被他清除,甚至關於自己的歷史記載也清除了很多,這樣導致他的故事也越來越模糊。
尤其是其中關於六國女子的歷史內容,幾乎全部刪掉了。
不過,雖然有大量的歷史被清除,還是可以從一些歷史記載中發現一些故事,比如秦國統一的進程中,就有過一次讓秦國付出慘痛代價的失敗,而且這場失敗還是和平定嫪毐的功臣,秦國十年的丞相,始皇帝的表叔昌平君有關。
秦國的外戚
現在我們有很明確的國家的概念,但是在秦朝之前,這種概念是很模糊的。
雖然大家都是不同諸侯國的人,但是互相通婚之下,其實各個諸侯國更像一個大家族。
各諸侯國之間的王室成員,都存在著互相聯姻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各大諸侯國之間,其實在血緣關系上都能扯上親戚,互相之間就好像各大家族聯姻。
秦晉之好這個詞,講的就是秦國和晉國王室之間互相聯姻的情況。
當三家分晉之後,晉國王室沒有了,秦國最主要的通婚國家成了楚國,偶爾也有其他諸侯國的聯姻。
這兩大諸侯國中,最著名的聯姻可能就是大家熟知的羋月了。
羋月就是出身楚國的王室,來到秦國之後,成了秦國的秦宣太後,並且在她的幫助下,讓秦國為統一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兩個國家的聯姻,就會讓楚國的外戚勢力在秦國逐漸地強大,而羋月能成為秦國的太後,和她的背景也是有極大的關系的。
不過這些楚國的外戚,也確確實實的真心為秦國付出,幫助秦國強大起來了。
但是這些外戚勢力強大之後,勢必會威脅到王權,最終這些楚國的外戚還是被秦昭襄王驅逐了。
不過,這些外戚勢力是常年累月下造成的,早已根深蒂固,猶如跗骨之蛆一樣無法徹底清除幹凈。
畢竟這些人可是大王的母親、奶奶、老婆,怎麼可能完全消除呢?
其實,這不過當外戚勢力強大起來,把幾個冒頭的殺掉而已,等再過多少年之後,又會有新的出現。
而這個情況在秦漢時期尤其明顯,是完全無法根除掉的。
秦國最後的外戚
在嫪毐之變前,外戚三大勢力的平衡被打破,夏太後死去,趙太後失勢,隻剩下華陽太後一家獨大。
在這種情況下,嫪毐發動了叛變,結果被昌平君、昌文君等人平定。
這幾人就是華陽太後一脈的楚國外戚,昌平君更是楚王的親生兒子。
而當時平叛,雖然是以丞相呂不韋的名義,但是真正在這個過程中帶兵奮戰的是昌平君、昌文君等人,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的首功。
而且在呂不韋被罷相之後,並不是後來的李斯當丞相,這段空檔期到底丞相是誰,並沒有具體的記載。
這個時間有十幾年的時間,為什麼沒有記載,那是因為這段時間的一些事情被刻意的刪除了。
其實這段時間的丞相之人,根據蛛絲馬跡可以判斷,就是平叛有功的昌平君,此人甚至還是秦始皇的表叔,可為何如此身份的人卻有很多歷史被刪除呢?
這就和他的身份有著極大的關系,他不僅是秦國最後的外戚勢力,最後更成為了最後的楚王。
秦相變楚王
雖然秦國的外戚勢力是楚國人,但是他們來到秦國之後,都是一心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偉大事業努力著。
但是當嬴政真正地滅掉六國,讓六國的王室煙消雲散的時候,秦國的這些楚國外戚就無法淡定了,他們的狀態也被嬴政發覺了。
而昌平君可是楚王的親兒子,當要滅楚國的時候,他的身份自然會被人覺得不妥。
於是史書記載他被發配到了郢這個地方,而此地曾經是作為楚國的都城存在過,雖然現在楚國的都城早已經不是,此地也早成為秦國的地盤,但它曾經的歷史還是讓昌平君發配到此地有種不言而喻的含義。
但是史書卻沒有記載,昌平君到底是所犯何事而被發配,但是也有可能他根本就沒有做錯什麼,隻不過因為他的身份,才讓他到達此處。
畢竟,現在要滅掉楚國,作為楚王的兒子還繼續擔任秦國的丞相,自然不再合適。
但是為什麼昌平君最後會背叛嬴政,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猜測可能也就是昌平君因為楚國產生了異心,或者昌平君一心為了嬴政,卻被嬴政發配,寒心之後的反叛。
而昌平君也就是在發配到的郢的地方,反叛的秦國。
他的反叛,也讓當時的秦將李信遭受了兩面夾擊,結果成了秦統一六國的征程上,最嚴重的一次兵敗。
雖然給秦國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慘痛失敗,可最終還是被秦國消滅掉了。
而從此,秦國也再沒有像昌平君這樣類似的其他諸侯國的外戚,不會有這種為了其他諸侯國利益,而影響秦國的事情。
因為昌平君也成為了最後一個他國的外戚,秦滅六國,天下一統,不會再有他國了。
但是外戚還會產生,隻是某一個姓氏的家族而已了。
比如漢初的呂後一族。
這種至親反叛,還如此錯綜復雜的關系,也隻能在先秦時期會出現了。
之後中原一統,也就不會有了。
想想作為一國的王室,卻在敵對陣營成為丞相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也隻能在先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