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以秦始皇的本身出發,隻有理由重用趙高,沒有任何理由殺掉趙高。
驚天大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沙丘,即將死亡的秦始皇肯定沒有意識到他的死將會造成秦國二世而亡,因為遺詔還沒有發出去。
由於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後,一生未立太子,以至於他生的那二十三個兒子,每一位都有繼承皇位的權力。
如果說他立了太子,那麼皇位將會由太子繼承。
如果說他立了皇後,那麼就算沒立太子,皇後的兒子也是大家潛意識裡的太子。
可惜的是,這兩件事他是一件也沒有做,直到臨死之前才做了其中的一件,那就是冊立長子扶蘇為太子,不過為時已晚。
秦始皇的一生威風凜凜,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說的話誰敢不從?
雖然詔書已經變成遺詔,但誰又敢違背他的意思。
他怎麼想都沒有想到,他的貼身太監趙高就敢違背他的意思。
秦始皇駕崩,冊立太子的遺詔又沒有發出去,秦帝國直接產生了權力真空。
而每逢一個帝國產生權力真空,一定會有勢力插足,這次也不例外。
趙高意識到足以影響自己命運的機會已經來臨,只要自己的學生,秦始皇的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那麼自己的身價地位都將會得到不止一步的增長。
而要實現計劃,就必須要說服兩個人,第一個當然是胡亥,第二個則是丞相李斯。
胡亥就是一副典型的儒家嘴臉,趙高分別勸了他三次,前兩次他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拒絕趙高。
致使趙高明白一個問題,要說胡亥就必須要為此蒙上一層遮羞佈。
趙高故意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周武王殺商紂王,這是在說以下犯上並沒有不妥;
第二個例子是衛國的國君殺死父親奪位,這是在說弒殺父也沒有不妥。
』高曰:臣聞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史記·李斯列傳》
胡亥聽了這兩個例子,當即就決定加入趙高團夥。
胡亥對於皇位肯定是有一絲僥幸的,要不然對於這兩個明顯不合時宜的例子,他是不可能聽得進去。
周武王殺商紂王是因為商紂王殘暴,衛國的國君殺死父親奪位,也是因為父親殘暴。
而扶蘇明顯不殘暴,要是殘暴的話,他絕對不可能為了一群素未謀面的術士去得罪秦始皇,以至於被發配到邊疆,遠離了政治中心。
胡亥好忽悠,但是李斯可不是那麼好忽悠。
李斯能夠從楚國上蔡的一介小吏成為秦帝國的第二把手丞相,這一路走來,什麼風風雨雨沒有經歷過,哪裡是胡亥一個小孩子能夠比得了的。
趙高勸胡亥用了三次,而勸李斯用了整整六次,是胡亥的兩倍之多。
前五次李斯的態度都是拒絕,畢竟秦始皇對他有知遇之恩,要不是秦始皇,又怎麼會有他李斯。
可是到了第六次,為什麼李斯會選擇同意呢?
這主要是因為李斯也有著自己的利益。
李斯與扶蘇的關系算不上好,秦始皇的一貫主張李斯都是支持的,特別是焚書,還是李斯親自提出來的。
對於一切都用暴力解決的方法,扶蘇始終是反對的,因此他與李斯有著明顯的政治分歧。
再加上扶蘇在北部邊疆與統率大軍的蒙恬關系良好,從沒有出現過任何的爭端,要是扶蘇繼位,朝廷哪裡還會有李斯的位置?
更何況,當時的李斯已經被逼入絕境,他雖然貴為丞相,但要是獨自與趙高、胡亥抗爭,未必有勝的可能。
因為那不是在咸陽,而是在沙丘,調兵的符以及能夠代表秦始皇的璽,都在趙高的手裡。
而趙高又有秦始皇的骨肉胡亥支持,他要是真的撕破臉,來一場困獸之爭,說不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從李斯早年提出的『老鼠哲學』就可以看出,就算他有底線,他的這條底線也不會是堅決的,利益一觸碰,那麼這條底線將會變得可有可無,思想決定了他的行動。
這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趙高都已經有膽子野心去修改秦始皇的遺詔,未來又豈會容得下他這個丞相,他的死隻是時間問題。
隻不過沒有想到的是,他一個人竟然拉上三族陪葬。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是個人才
在有的人看來,趙高僅僅隻是一個太監,但事實上,趙高這個太監可不同於其他的太監。
其他的太監僅僅隻是皇帝的奴仆,但趙高是皇帝的助手。
趙高除了太監這個身份,還有另外兩層身份,第一層身份是『中車府令』。
所謂中車府令就是專門負責管理皇帝的車隊,而他的官名還有一個『中』字,說明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宮;
第二層身份是『行符璽事』,『符』是皇帝專門用來調兵的符節,而『璽』則是皇帝詔書必須要蓋的玉璽。
從趙高的這兩層身份可以看出,他對秦始皇到底有多麼的重要。
秦始皇為什麼放著其他的太監不重用,單單隻重用他一個趙高呢?
趙高的家庭環境不是一般的差勁,簡直差到極點,別人再低也隻不過是庶民,而他呢?
由於父親早亡,母親又犯過罪,地位比庶民還要低。
『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史記·蒙恬列傳》
趙高雖然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但是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更加的努力。
趙高分別有兩手絕活是別人可望不可及的。
第一手絕活是書法,秦始皇後來統一天下文字,頒佈的三種標準字體,有一種就是趙高寫的;
第二手絕活是律法,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重視律法,而趙高對於律法那是張口就來,熟練到不能再熟練。
因為這兩手絕活,他聲名遠揚,得以引起秦始皇的注意,進入秦國高層工作。
『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史記·李斯列傳》
從趙高的奮鬥歷史不難看出,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有拼搏精神,萬一哪一天機會來了呢?
秦始皇對趙高也與對李斯一樣,有知遇之恩,但是趙高卻在沒有任何人的影響下,背叛了秦始皇。
而他最後被誅連亖族,也算是罪有應得。
必須要說明的一點,秦始皇考慮過立胡亥為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遊,也是最後一次巡遊。
每逢皇帝巡遊,既代表著帝國的政治中心出現移動。
畢竟在家天下的古代,皇帝就是政治中心。
這一次巡遊也與其他四次巡遊一樣,雖然奏折大部分都送到秦始皇那裡,但是咸陽也得需要有人坐鎮。
因此秦始皇將文武百官分成兩套,主要的那一套跟隨他巡遊,次要的那一套留在咸陽。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的巡遊,除了文武百官,秦始皇還帶上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公子胡亥。
秦始皇帶上胡亥有著一定的政治背景。
首先第一、當時的秦始皇已經五十歲,而身體狀況百出,從他在這次巡遊病死就可以看得出來。
雖然他不說,也不準別人說,但是內心裡肯定在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而胡亥這個時候跟隨著他巡遊,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第二、公元前209年,也就是前一年,作為長子的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遭到貶斥。
有的人說,扶蘇被貶是明升暗降,這肯定是無稽之談。
試想一下,哪裡有皇帝不將自己青睞的繼承人留在身邊,而是將自己青睞的繼承人安排到遠離自己的北部邊疆。
縱管北部邊疆有三十萬大軍,扶蘇的職位又是監軍。
拉胡亥,貶扶蘇,秦始皇的政治意圖已經明顯,而後來蒙毅被胡亥以『阻止自己成為太子』的罪名處死時,曾為自己辯解過。
在辯解的過程中,他說過一句話,那就是『秦始皇想要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並不是一念之間,而是多年以來的考慮』。
『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敢有過謀慮!臣下決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史記·蒙恬列傳》
要知道,蒙毅並不知道秦始皇的遺詔被胡亥、趙高、李斯篡改過,如果不是真的有這件事,他與胡亥之間的對話是不可能發生的。
蒙毅是誰呢?
他又是從哪裡知道秦始皇的隱私?
蒙毅是秦始皇最親近的一位文臣,可以和秦始皇同乘車輛出行,他為什麼能夠如此待遇?
因為他的家世。
從他爺爺蒙鶩那一輩起,他們一家就一直為秦國效命。
他的父親就是跟隨王翦共同滅楚的蒙武。
而他的哥哥則是跟隨王賁滅齊以及後來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匈奴,修建長城的蒙恬。
從胡亥要殺他的罪名,又從他說的話,足以肯定秦始皇一直都有廢長利幼的打算。
這也就能夠說明秦始皇為什麼在第五次巡遊,不帶上其他的皇子,偏偏隻帶上一個胡亥,因為這是他對胡亥的考驗。
如果蒙毅能夠順利的通過考驗,那麼繼位的就不是扶蘇而是胡亥。
從秦始皇後來冊立扶蘇為太子來看,胡亥明顯沒有通過秦始皇的考驗。
其實胡亥沒有通過秦始皇的考驗也正常,畢竟從他最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他要是能通過,那才是奇了怪。
對於朝政,他是不管不顧。
相反,對於女人,他倒是非常的感興趣。
也不懂得如何制衡群臣,導致了趙高的直接做大,自己的死於非命。
更加可笑的是,竟然還出現了『指鹿為馬』這種荒唐的事情。
胡亥從始至終就是一個小孩子,哪裡有人會將一個國家交到一個小孩子的手裡,更何況還是像秦始皇這種雄才大略的皇帝。
如果秦始皇與漢武帝一樣,提前三天預知自己即將死亡,佈置好一切的後事。
那麼趙高也就沒有可趁之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秦始皇不是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