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以法治國的秦丞相李斯,為何在實踐中,卻帶有儒家的主張。《網路歷史》

我們一般印象中的秦丞相李斯,是一個典型的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者,但是在李斯的政治思想和實踐中,卻又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痕跡,那麼哪個身份屬性更加符合真實的李斯形象呢?

筆者認為李斯既是法家學者,又是儒家學者。

上圖_ 李斯《?

~前208年》

一方面,李斯毫無疑問是一名法家學者。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做過小吏,後入秦求官,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文學家,曾任秦朝丞相。

李斯是秦國《朝》主要政策的制定者之一,深度參與了秦統一六國的整個歷程,李斯用他的法家思想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法家思想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政治理論和實踐中,所以後世對他法家學者的形象印象特別深刻。

在他剛入秦時,李斯就以帝王之術博得呂不韋的賞識,後又勸說嬴政滅六國,成就霸業,李斯認為秦『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法家霸道思想顯露無疑。

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他還主張采取金錢賄買和軍事進攻兩種手段來破壞六國內部,極力對外擴張,這種政治思想很符合嬴政統一六國的心願,同時這也體現了法家重實力、重功利的實用主義思想。

上圖_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薑姓

秦統一六國後,面臨著紛繁復雜的社會局勢,李斯順應當時歷史潮流,提出了法家所倡導的尊君、集權等思想,秦朝隨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和皇帝制度等新體制,他本人也堅決反對『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的復古潮流,比如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中,李斯極力主張實行郡縣制,他認為這樣才能解決諸侯紛爭,並集權於中央,最終保證皇權至上、皇帝獨尊,這樣就迎合了嬴政建立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想,因此法家思想在秦得到了廣泛運用。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除此之外,李斯強調法治和愚民的重要性,例如在以法治國方面,他推崇法家崇法尚刑、輕罪重罰理論,希望通過重罰使民眾害怕而不敢犯罪,從而保證統治穩定。

他還推動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等文化政策,在社會上宣揚法治理論,提高了法家思想的地位。

同時他主張實行『督責之術』,即君主必須要掌握統治術,采取手段來維護君主的專制統治和絕對權威。

以上這些理論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主張,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李斯是一個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法家學者,法家思想在他的政治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上圖_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

另一方面,李斯也是一名儒家學者。

李斯早年拜師於荀子,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繼孔子、孟子之後儒家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但是荀子的思想卻與孔孟思想有所不同,荀子發展了傳統儒家思想,提出了人性『性惡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等,這反而和法家思想比較接近。

當時,李斯曾求學於荀子,因此他繼承了荀子思想並發揚光大,但後世更多地是記住了李斯的法家學者身份,其實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李斯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儒家學者的印記。

首先,李斯曾在楚國做小吏,後來又入仕秦國,這和儒家倡導的『學而優則仕』理念相符合,他自己也說『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雖然通過做官以出人頭地是李斯的個人追求,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其次,戰國時儒家主張國家一統,受此影響,李斯認為『六國皆弱』,當今天下秦國最有可能實現大一統,為了實踐自己的政治抱負,最終他選擇了入秦為官,在李斯的協助下,嬴政最終一統天下,儒家天下一統的政治理念得以實現。

再者,儒家的『尊君』『忠君』思想也在李斯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努力維護君主權威,通過法家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幫助嬴政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得到了嬴政的賞識,官至丞相。

甚至在他身陷囹圄之時,他還把自己比作商紂王時的比幹,認為『吾以忠死,宜矣』,儒家『忠君』思想在他身上可見一斑。

上圖_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

除此之外,李斯還大力推崇儒家的『任人唯賢』思想,當時因為水工鄭國『疲秦計劃』的陰謀敗露,嬴政要驅逐所有六國客卿,在此危急時刻李斯上呈《諫逐客書》,勸嬴政要重用賢才,他指出任人唯賢是秦國不斷強盛的重要原因,嬴政最後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收回成命並重用賢才。

同時李斯針對時政敢於勸諫,如力主實行郡縣制,勸諫禁私學等,他還曾提出過勤儉節用、減輕賦稅主張,這些都體現了儒家精神。

相較於法家思想的凸顯,李斯的儒家思想有點隱晦,但儒家思想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在他的政治理論和實踐之中,這是毫無疑問的。

上圖_ 李斯 《嶧山刻石》

為何李斯的政治思想會呈現出法、儒並存的特點呢?

這需要結合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來尋找原因,我們常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何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會受到李斯或時人的青睞,這與秦統一前後的時勢變化有關。

戰國時期是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的進行,出現了中國思想界繁榮發展的局面——百家爭鳴,各派思想得以交流互鑒,儒家和法家思想也互相影響,例如荀子思想就兼具儒、法二者的特點。

首先李斯師承荀子,必然也會受到儒、法兩種思想的影響,同時面對著戰國劇烈的兼並戰爭形勢,各國都想富國強兵,李斯想追求個人地位並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只要他采用的政治思想能夠促進秦強大進而統一六國,那麼這種思想屬於哪個流派也就無關緊要,故而李斯有法、儒並存的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其實就是實用主義、功利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上圖_ 秦滅六國 示意圖

雖然說在李斯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中,我們看到的李斯更加傾向於是一個法家學者,但是他頭腦中的儒家學者精神內核一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影響,這塑造了他法、儒並存的政治身份特點。

所以看似相反的事實卻並不矛盾,因為李斯既是一個法家學者,同時也是一個儒家學者,這其實從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各學派互相批駁辯難、吸收借鑒,才催生了一批諸如荀子、李斯、韓非子這樣的優秀思想家。

李斯的法、儒並存思想適應了當時歷史發展潮流,最終幫助秦完成了統一大業,這也表明儒家和法家在中國思想界取得了重要地位。

後世統治者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傳統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但後世的政治家實際上大都沒脫離外儒內法、王道霸道兼用的軌道,李斯不是第一個法、儒思想並存的學者,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

作者:張書偉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司馬遷 《史記•李斯列傳》

[2]高旭 《法、儒之間的政治抉擇——李斯政治思想新論》

[3]劉義程、王才友 《簡評李斯的儒法結合思想》

[4]石蓉蓉 《李斯政治思想之解讀》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