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和韓信無冤無仇,為何要殺他?韓信被殺真的是因為謀反嗎?《網路歷史》

公元前196年,呂雉想要殺了韓信,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呂後就找來蕭何為自己出主意。

而蕭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則是決定要把韓信騙進皇宮,在皇宮裡殺他。

接下來,呂雉先是找了個借口,讓韓信來長樂宮覲見。

但是沒想到的是,韓信當時似乎也察覺到了異樣,直接就給拒絕了。

得知韓信拒絕入宮之後,這時候蕭何就決定鋌而走險,親自去找韓信,用自己的面子勸韓信入宮。

對韓信來說,蕭何絕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

當年要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把韓信舉薦給劉邦,也就沒有後來的大將軍韓信了。

所以對於蕭何這個大恩人,韓信一直都是十分信任的,也沒想過蕭何會騙他。

所以,當蕭何來請他的時候,韓信幾乎沒怎麼多想,沒想過蕭何可能會害他,直接就和蕭何一起入宮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韓信前腳剛剛入宮,後腳就被抓住了。

進了長樂宮之後,韓信沒見到呂後,反倒隻是見到了一群宮女。

這群宮女拿著圍佈,圍著韓信轉圈,最後用圍佈把韓信給捆住了。

隨後宮女們又取來竹簽子,用竹簽子將韓信給紮死了。

就這樣,一代兵仙韓信,在戰場上縱橫無敵,連楚霸王項羽都栽倒在他手上,但是他最後死在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手裡。

這個結果,實在是讓人覺得有些諷刺。

作為一代兵仙,韓信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

從正史上來看,韓信和呂後之間,似乎又沒什麼人生交際。

那為什麼最後韓信不是死在劉邦這個皇帝的手裡,反倒是死在呂後這個皇後的手裡呢?

這事,其實還得從楚漢戰爭結束之後開始說起。

楚漢戰爭結束之後,隨著項羽率領的西楚集團覆滅,劉邦在其他諸侯王的推舉之下,正式稱帝,漢朝正式開國。

不過,此時劉邦這個皇帝,做得卻並不踏實。

因為項羽雖然是被打垮了,中原地區的那些諸侯王和各地的割據勢力,也都徹底對他臣服。

但這些割據勢力本身的存在,依然是很大的隱患,時刻威脅著漢朝的統一。

而且,在這其中,很多將領和地方諸侯王,其實並不老實。

他們是在楚漢戰爭當中,見到劉邦占了上風之後,才倒向劉邦陣營的。

像這種隨時可能反叛的諸侯國,本身就很危險。

所以,剛登上帝位的劉邦,就總是感覺自己的位置不穩,很沒有安全感。

除此之外,在輔佐劉邦開國的功臣集團當中,也有很多能力出眾的猛人。

這些人不光有實權,而且在老百姓心裡也很有威信。

功臣集團的存在,同樣也讓劉邦變得更加焦慮,讓劉邦感覺自己的椅子隨時都有可能被搶走。

而韓信,無疑同時符合這兩個標簽。

他既是西漢王朝最大的開國功臣,同時也是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諸侯王。

這兩個身份加在一起,韓信自然也就逐漸成了劉邦最提防的人了。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劉邦對韓信還隻是忌憚,隻是想著要削除他的權力,並沒有想過要真的殺他。

而且,當時西漢剛剛開國,除了功臣問題和諸侯王問題之外,劉邦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考慮,那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簡單來說,之前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穩定人心,幾乎沒怎麼考慮,就直接把自己的嫡長子劉盈,立為了太子。

但是隨著天下逐漸平定,劉邦卻開始考慮,自己匆忙之中選的這個太子,到底是不是一個合適的繼承人呢?

當時劉盈已經十多歲的,雖然還比較年幼,但是性格已經逐漸定型了。

在劉邦看來,劉盈性格比較懦弱,而且還有點優柔寡斷。

劉邦當時就很擔心,以劉盈這樣的性格,將來很難駕馭住那些功臣和諸侯。

反倒是劉邦當時的新寵,戚夫人的孩子劉如意,性格和劉邦比較像,更加被劉邦看好。

所以,漢朝開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邦都一直想著要換太子。

不過,對於劉邦的這個想法,呂雉這個皇後,以及她身後的呂家外戚們,自然是堅決反對,堅決維護劉盈的太子之位。

所以,在西漢初期,諸侯王問題、功臣問題,以及立儲問題,這三個問題,就成了西漢初年最大的三個漩渦。

不管卷入哪一個,都得脫一層皮。

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而從後來韓信的表現來看,韓信極有可能是同時卷入了這三個漩渦,所以才落得最後那個可憐的下場。

以韓信的身份,卷入功臣和諸侯王的漩渦,倒是比較好理解。

而他卷入立儲問題這個漩渦,這事史書上其實並沒有什麼記載,更像是一條隱線。

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所以,我們得根據史書上記載的其他的一些東西,來稍微進行一些推理分析。

功臣和諸侯王的那些事兒,我們暫且不提。

漢朝開國之後,劉邦的主線任務,基本上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

先說立儲問題。

作為劉邦的原配夫人,呂雉第一次知道劉邦想要換太子,並且召集大臣們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簡直要徹底瘋掉了。

要知道,當年呂雉嫁劉邦的時候,劉邦隻是一個泗水亭長,說白了就是那片地方的派出所所長,再加上一群小混混的頭。

而且劉邦家裡的經濟條件,也很一般。

相比之下,呂雉他們家雖然沒什麼勢力,但是卻很有錢。

隻不過,當時呂家因為在自己家鄉惹了一些麻煩,不得不跑到沛縣這邊躲事。

而呂家來到沛縣之後,呂雉她爹第一次見到劉邦,就覺得劉邦非比尋常,所以後來就自己做主,把呂雉嫁給劉邦了。

這樁婚事,對於呂雉來說,絕對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劉邦不但比呂雉大十多歲,而且性格還比較野。

兩人成婚之後,劉邦幾乎把所有家務事,都甩給了呂雉。

這還不算,後來劉邦要打仗,為了能讓劉邦成事,呂家出錢出力出人,在劉邦身上付出了不知道多少。

就連呂雉自己,之前都曾經被項羽俘虜,被項羽關了兩年,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可是如今,劉邦把江山打下來了,卻要背信棄義,改立太子。

呂雉或許可以容忍劉邦不愛她,可以容忍劉邦花心,但是卻絕對不可能容忍劉邦對自己的兒子不公平。

如果劉邦真的把太子給換了,那呂家和呂雉這麼多年對劉邦身上的投入,就變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所以呂雉和呂家,是絕對不會容忍這件事情發生的。

但是,如今龍椅上坐的人是劉邦,劉邦的那些的下屬也都認他,劉邦現在手裡要錢有錢,要兵有兵。

而呂雉隻是空有一個皇後的名頭,呂家的外戚勢力,也不算特別強。

如果呂雉真的跟劉邦硬碰硬的話,很有可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所以,想要阻止劉邦廢太子,來硬的肯定不行。

呂雉得想點其他的辦法,來阻止劉邦的瘋狂念頭。

廢太子這個事,雖然名義上是由劉邦一言而決。

但劉邦本人,也得受其他人的影響。

所以,當時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呂雉如何才能取得更多人的支持,讓朝堂上的那些大臣,都更加支持劉盈。

只要支持劉盈的人足夠多,就算劉邦是皇帝,他也會投鼠忌器,不敢輕易換了劉盈。

而此時的呂雉,放眼朝堂,很快就發現:朝堂上的人雖然很多,但是真正擁有超強影響力的,其實也就那麼幾個。

在所有大臣當中,‘漢初三傑’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

所謂‘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

這三個人的地位,那可是劉邦親口承認的。

在漢朝開國的過程當中,蕭何一直幫劉邦坐鎮關中,打理政務;張良幫劉邦運籌帷幄,想出了無數錦囊妙計;韓信就不用說了,作為劉邦麾下的頭號大將,幫劉邦打了一堆大仗硬仗。

要是沒有韓信,劉邦能不能戰勝項羽,恐怕還得兩說呢!

除了這三個人之外,朝堂上其他朝臣,雖然還有一大把。

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無法和這三人相提並論。

而且,當初劉邦起兵的時候,呂家對他傾力相助。

這就是導致劉邦的老班底,所謂的‘豐沛功臣集團’的那些人,基本上都買呂家的賬,都願意支持劉盈。

如此一來,只要能得到漢初三傑的支持,再加上那些沛縣舊人的支持,劉盈這個太子之位,也就算是徹底穩了。

就算是劉邦,也沒辦法換他。

所以接下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呂雉如何拉攏這三個人。

對於呂雉拉攏張良的手段,史書上記載得比較清楚。

據史書記載,漢朝開國之後,張良比較聰明,知道自己該功成身退了,所以並沒有貪圖權力。

除了保留一個留侯的爵位之外,在朝堂上基本就是一個閑雲散鶴的角色,平時也不管事。

這樣的張良,雖然暫時處於半隱退的狀態,但是他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依然是非常恐怖的。

而接下來,呂雉為了得到他的支持,直接帶著自己的哥哥呂釋之,沖到了張良的家裡,逼著張良出個主意,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

為了讓張良開口,呂雉是軟硬兼施。

一邊給張良下跪,一邊揚言如果張良不管的話,就讓自己的哥哥把他給殺了。

張良雖然號稱謀聖,但是面對呂雉這種撒潑打滾式的做法,也是十分無奈。

最後,張良也是被逼無奈,隻能給呂雉出了個主意,讓她去把商山四皓請出來,給劉盈做老師。

張良知道,這四個人在讀書人當中很有威望,有這四個人的支持,劉盈就等於是得到了讀書人群體的支持,太子之位基本上就穩了。

雖然當時張良隻是給呂後出了個主意,但是這個主意出了之後,張良就等於是已經被迫站隊了。

就算他再怎麼解釋,外人也不會聽。

大家不會看他說了什麼,隻會看他做了什麼。

既然他給劉盈出了主意,那就意味著他已經站隊到劉盈這邊了。

相對於無欲無求的張良,蕭何則是要更好擺平一些。

因為蕭何本身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的理想就是鎮國家,撫百姓,做一個丞相。

蕭何這個人很簡單,他就是一個文人。

在劉邦起兵之前,蕭何原來是沛縣的一名小小的主薄。

明明飽讀詩書,但是卻沒有用武之處。

沒辦法,當時的秦朝的環境就是如此。

而且秦朝後期的時候,秦朝政府政治腐敗,蕭何也不一定能夠上位。

所以在劉邦起兵之後,蕭何傾盡全力地輔助劉邦,為了就是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實現,如果劉邦能夠奪取江山,那麼蕭何最想要做的,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這個理想,原本蕭何其實已經實現了。

但問題是,漢朝開國之後,劉邦為了穩固皇權,不得不壓制功臣,導致蕭何本人,都不得不貪污受賄,以此來自污。

這和蕭何最初的本性,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史書上沒有記載,呂後到底是如何拉攏蕭何的。

但從後來蕭何的表現來看,蕭何願意幫呂後把韓信騙來,顯然就足以證明,他當時已經站隊到呂後這邊了。

隨著張良和蕭何先後被擺平,接下來,漢初三傑之中,就隻剩下韓信還沒被擺平了。

和蕭何張良二人相比,韓信的影響力,主要是在軍中。

當時在漢朝軍隊體系當中,韓信的地位,幾乎是無人可比的。

雖然韓信加入劉邦陣營的時間並不算早,但是,哪怕是哪些跟隨劉邦,一路沛縣打過來的老將,也是對韓信心服口服。

哪怕後來韓信被剝奪了兵權,但是他的這種影響力,依然是十分恐怖的。

所以,相比蕭何和張良,呂後最想得到的,就是韓信的支持。

只要韓信支持劉盈,就等於是軍隊支持劉盈。

如果韓信願意堅決支持劉盈的話,就算劉邦也沒辦法換太子了,說不定劉盈還能反過來把劉邦給換了。

韓信的影響力,就是這麼恐怖。

所以問題就在於,呂後如何才能拉攏韓信,讓韓信支持劉盈。

對於呂後拉攏韓信這件事,史書上同樣沒有任何記載。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從旁佐證。

據說,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曾經去過舞陽候樊噲的府上,當時的樊噲見到韓信,就行了一個詭異的大禮。

當時樊噲雙膝跪地,對韓信說『大王竟然光臨寒舍,實在是我們家的榮耀』。

樊噲的這個禮節明顯是過了,因為當時韓信已經被貶為淮陰侯了,和樊噲是平級,樊噲根本沒有必要行這麼大的禮,更沒有必要這樣稱呼韓信。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樊噲這麼做,一時興起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背後多半是有隱情的。

作為功臣集團的核心人物,樊噲不但最早追隨劉邦,而且還是呂雉的妹夫。

有這樣一層特殊身份在,他不可能不知道韓信被貶的事。

所以,最大一種可能就是,樊噲是故意的,他想要和韓信談什麼,所以才稱呼韓信為『大王』。

很有可能是,樊噲受呂雉所托,拉攏韓信,許諾『裂土封王』的巨大好處,所以樊噲才會稱呼韓信為『大王』。

這個猜測,或許並沒有什麼證據支持,但卻是合情合理。

不過,根據史書記載,這次拜訪之後,韓信獨自離開了樊噲的家。

而且,出了樊噲的家門之後,韓信還自嘲的說了一句『我竟然落得跟樊噲這種人為伍』。

如果樊噲和韓信的合作意向達成,雙方都會很高興,那麼韓信自然不會一個人走出樊噲的家門,而是樊噲高興的送韓信出門。

而韓信之所以一個人出門,還鄙視樊噲,這就說明,兩人很有可能是談崩了,韓信拒絕了樊噲的合作邀請,所以才一個人走出樊噲的家門。

當然,這些都隻是後世的猜測。

對於當時的真實情況,我們卻是無從得知。

不過有一點,我們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作為當時最敏感的政治人物,韓信大概率是卷入了這個奪嫡的漩渦。

或者說,韓信本人不願意摻和這些事情。

但是他特殊的身份,讓呂後不得不注意他,導致他不得不卷入這個漩渦。

如此一來,西漢初年最大的三個漩渦,韓信幾乎是無一例外,全都被卷進去了。

作為異姓諸侯王,韓信原本就是劉邦主要針對的對象。

楚漢戰爭剛剛結束,劉邦就趁機闖入韓信軍營,奪了韓信的虎符。

原本韓信是齊王,在諸侯王之中勢力最大。

但是這次事件之後,劉邦不但奪了他的兵權,而且還廢了他的齊王爵位,改封他為楚王。

後來,沒過多久,劉邦又借著去南方視察的機會,抓了韓信,把韓信帶到了京城,改封其為淮陰侯。

而作為開國功臣,韓信在軍中的影響力,無人能比。

所以西漢開國之後,劉邦也一直極力在軍中淡化韓信的影響力。

劉邦不但剝奪了韓信的兵權,而且還把韓信關在京城,從根本上杜絕了韓信和軍隊的接觸。

在這兩個漩渦當中,韓信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光是這兩個理由,就足以讓劉邦對韓信動殺心。

而呂雉對韓信拉攏的失敗,則是開始讓呂後也對韓信生出殺心。

如果當時樊噲真的是受呂雉的命令,前去招攬韓信,那就勢必會把所有事情,對韓信和盤托出。

而一旦韓信知道了所有事情,卻又不願加入呂後的陣營。

到了這個時候,韓信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威脅了。

如果韓信去找劉邦打小報告,揭發呂後的這些計劃,又會如何呢?

所以,此時的呂後,極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對韓信生出了殺心。

當然,以上這些,都隻是後世的猜測,而且也沒有什麼歷史證據支持。

但不管怎麼說,韓信當時卷入了西漢初期的幾個最關鍵的漩渦,被劉邦深深忌憚。

而且,他的存在本身,對各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這是事實。

所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顯得很理所當然了。

公元前197年,北方手握重兵的代相陳豨造反,劉邦親自領兵前去鎮壓。

據史書記載,早在陳豨前去北方赴任之前,韓信就已經和他私下串聯,準備謀反。

等到陳豨正式謀反之後,韓信也在京城行動了起來。

韓信假傳詔令,釋放了各大監獄內的法人,把他們組織起來,準備讓他們襲擊皇宮,以此來策應北方的陳豨。

然後,韓信的這個計劃,被呂後和蕭何提前發現。

接下來,蕭何就把韓信騙進宮裡。

在呂後的安排下,韓信入宮之後,直接被處死了。

這就是正史上韓信最終的結局,以及正史對韓信死因給出的解釋。

但對於這個解釋,後世普遍不太認可。

因為大多數人都覺得,如果韓信真的想要造反,他其實有更好的機會。

不管是之前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還是他做楚王的時候,都曾經手握重兵。

那時的韓信,如果想造反,完全可以輕易起兵,沒必要等到今天。

而且,當初楚漢戰爭進行到關鍵處的時候,項羽曾經勸過韓信,讓韓信坐山觀虎鬥,三分天下,但是韓信依然拒絕了。

這就證明,韓信對劉邦,其實還是很忠誠的。

或許,他從未想過要造反。

所謂的造反,其實也不過是呂雉後來扣在他頭上的帽子而已。

而對於這頂帽子,哪怕後來劉邦發現是假的,也不會去計較什麼。

因為對劉邦而言,他其實比呂雉更忌憚韓信,更希望韓信死。

不管韓信到底是否真的有過謀反的行為,總之,韓信的死,其實是一個必然的事。

因為他的存在,威脅了太多人的安全。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如此一來,各方都想殺他的情況下,韓信自然不可能善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