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一直被看做他失去天下並自刎身亡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明白:鴻門宴隻是一個政治童話故事。
劉邦絕非項羽唯一的敵人,而項羽的實力也不足以君臨天下。
在巨鹿之戰後的一段時間裡,項羽一直是帶頭大哥。
但在當時,項羽並不能一手遮天,有許多人都敢公然對抗項羽。
所以當項羽剛分封完天下,田榮、陳餘、彭越和劉邦就開始公開反叛項羽。
項羽到死也沒有擺平這些叛亂,反而自己孤身跑到了烏江邊。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項羽敢殺劉邦,隻會令自己陷入被動之中。
因為天下諸侯肯定會以此為借口反叛項羽,屆時的項羽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總認為,只要項羽願意,就一定能一統天下。
其實這隻是我們的幻想,因為項羽到死也沒能消滅反對派。
項羽的確是當時最強的諸侯,沒人敢獨自應對項羽的挑戰。
可問題是:如果項羽逼著幾位諸侯聯合,那項羽也一定會捉襟見肘的。
所以,項羽當時考慮最多的問題是如何確保自己的盟主地位,而非借機殺掉某個人。
政治鬥爭從來都不武俠小說中的大火並。
在武俠小說中,首領的權力通常與他的武功成正比。
但是在現實政治鬥爭中,首領的權力與他的武功毫無關系。
在武俠小說中,消滅某個對手的肉體,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但是在政治鬥爭中,敢這樣思考問題的人,都是缺乏政治智商的人。
在政治鬥爭中,自然也有趁宴會抓人或殺人的事。
但是這一切,通常都是浮出水面的冰川一角。
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復雜的利益博弈。
在政治鬥爭中,抓人或殺人都很簡單。
但想要擺平殺人之後的相關事宜,卻是難上加難的:王允殺了董卓,卻被董卓的部屬逼死了。
孝莊帝殺了爾朱榮,卻被爾朱榮的堂侄殺了。
話題回到楚漢。
因為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所以人們總認為: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就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可問題在於:在劉邦參加鴻門宴時,誰也不會知道,最後的勝利者到底是誰。
在風雲際會的亂世,誰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誰都有可能一夜成名,誰都有可能在瞬間失敗。
比如王離和章邯,比如陳勝、吳廣、周文、武臣、田儋和魏咎,再比如周市、秦嘉、項梁和宋義…他們都在如日中天之際,瞬間失去了所有,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反過來說:在大澤鄉起義的前一天,誰會知道陳勝能夠成為可以影響時代的大人物呢?
在陳勝剛剛起兵時,誰會知道周文可以率領幾十萬大軍殺入函谷關呢?
項梁去世之後,誰會知道項羽能站在時代的巔峰指點江山呢?
項羽意氣風發之時,誰會知道劉邦才是笑到最後的人呢?
如果項羽為了打擊某個對手而不計代價,本身就證明項羽的想法有問題。
一個人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能能否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他自然就會成功;如果他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算他把競爭對手都殺了,這天下也輪不到他做主。
在跑步比賽中不落到最後,隻能保證你不墊底。
而想要獲得冠軍,如果本身實力不過硬,就算把所有參賽選手都殺了,你也無法獲得冠軍。
因為你實力太差,一定會有源源不絕的人參與比賽的。
鴻門宴上,項羽的確可以輕松地殺了劉邦。
但想要擺平殺死劉邦的後遺症,卻難上加難。
而在那個時代的大舞臺上,並不是隻有劉邦這一個競爭者。
苻堅統率八十萬大軍,將慕容垂和姚萇收為己用,並豪邁地宣稱自己的軍隊可以『投鞭斷流』。
最後的勝利者就是苻堅了嗎?
當然不是,他在淝水之戰大敗而回。
章邯大敗周文、吳廣、田儋、魏咎和項梁,也打得張耳閉門不敢出。
最後的勝利者就是章邯了嗎?
當然不是,他被劉邦打得城破自刎。
一個人能成功,是因為他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是因為他能代表最多人的利益。
他的對手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整個天下,以及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