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為何要用『朕』自稱,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網路歷史》

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一了天下,他自認功過三皇五帝,於是稱自己為『始皇帝』。

自古以來的君王自稱都有專屬的稱謂,如『寡人』和『孤』等。

嬴政成為皇帝後,專屬稱呼就改成了『朕』。

那麼,嬴政為何自稱『朕』而不是別的稱謂呢?

其實,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君王稱呼的演變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在他自稱皇帝以前,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王』。

『王』就是當時的天子,夏商周的天子自稱為『予一人』或者『餘一人』,這在《書經·湯誥》與《禮記·曲禮下》有所記載。

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王的自稱是『孤』或者『寡人』。

《孟子》中記載:王侯稱自己為『寡』;《禮記·玉藻》中裡記載:小國的君王稱自己為『孤』。

『孤』和『寡人』都是自謙的詞匯。

『寡人』意思是說自己是才德寡淡的人。

『不谷』也是諸侯王的自稱,也是自謙的詞語。

春秋戰國時候的各國的統治者都是諸侯王,但他們都不是中原大地的最高統治者,那個時候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天子。

春秋戰國以前,真正的天子自稱就是『予一人』。

秦朝之後,『朕』字取代了『予一人』,不過也有皇帝不稱自己為『朕』。

唐代時『寡人』也是天子的自稱,明代的朱元璋和朱棣自稱是『咱』和『俺』,但是『朕』是沿用得最久的,直至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才停止使用。

『朕』是秦始皇確立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朕』的含義

嬴政成為始皇帝後,他還想有自己的專屬稱謂,要革新之前的傳統,他便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李斯。

李斯翻閱了無數的資料典籍,絞盡腦汁,最後選定了『朕』字。

其實,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自稱朕的。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漢字都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才形成的,其實,朕字在秦朝的是由舟和灷組成的。

《說文解字·舟部》中說,朕是我的意思,這就證明了朕在古代就是從屬舟部的。

舟是船的意思,船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水是生命之源,人無法離開水生存,船就是制伏水的工具,意味著能凌駕於眾人之上。

而灷字很明顯跟火有關,是人在舉著火把。

火是文明的象征,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就是會用火。

人類依賴水與火生存,『朕』這個字包含了兩個人類離不開的事物,意義重大。

秦始皇稱朕之後,代代沿用,成為皇帝的專屬,普通人就不能再用了,否則就會被視為僭越。

皇權的象征

自秦始皇之後,皇帝就取代了『王』成為一國天子。

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所有屬於他的東西都隻能是皇帝專屬,別人不能再用了,比如上文中說的『朕』字,就由人人可用變成了皇帝的專屬,成為了皇權的象征。

那麼,歷史上還有哪些東西能成為皇權的象征呢?

首先,就是龍,在我們的觀念裡,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

然而,在古代,龍隻能代表皇帝。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讓皇上保重龍體的話語,這要是對其他人說了,就說明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有了謀逆之心。

皇帝穿的朝服叫龍袍,而且古人認為真龍是有5個爪子的,隻有皇帝的衣服才能有5爪龍紋,太子隻能是四爪。

皇帝的吃穿用度名稱前面都會加一個龍字,並且刻有龍的圖案,除了龍袍之外,還有龍輦、龍椅等。

其次便是玉璽,相傳玉璽是秦始皇命人用大名鼎鼎的和氏璧打造,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之後,玉璽就成為了皇權的象征,素有傳國玉璽一說。

玉璽是群雄爭霸天下必須要得到的,有了玉璽才能成為真正的天下霸主。

不過,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在後唐時失蹤了,後世王朝也有玉璽,但都不是秦朝的傳國玉璽了。

傳國玉璽一直都是帝王們耿耿於懷的至寶,仿造傳國玉璽的現象一時風靡。

其三是九鼎,大禹治水,贏得民心,天下歸一。

大禹將天下分為了九州,並鑄造了九個大鼎分別代表九個州。

所以,擁有了九個鼎就代表擁有了九個州,進而就代表擁有了天下,九鼎就成為了王權《當時並沒有皇帝一說,王權就相當於皇權》的象征。

夏朝滅亡,九鼎為商朝所得,後來又屬於周朝了。

周朝覆滅,群雄並起,都有奪鼎之心,這就是問鼎中原一詞的由來。

秦始皇成為天下共主後,也想將九尊鼎據為己有,可遍尋未果。

後世的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寓意,武則天和宋徽宗都曾不惜花費重金,重新鑄造九鼎。

而後便是聖旨,聖旨是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違抗。

見聖旨如見天子,眾人接旨必須下跪以示敬畏,抗旨不遵是殺頭的大罪。

聖旨隻有皇帝能發佈,因此,才會有假借聖旨這種罪名。

東漢末年,曹操雖然掌權,但是他也隻能借皇帝的名義來號令群臣。

筆者列舉的這幾個皇權的象征都是我們比較熟知的,皇權還有很多象征,例如尚方寶劍也是。

尚方寶劍不是一把劍,皇帝看重的寶劍都可以叫尚方寶劍。

有時,皇帝會將尚方寶劍賜給器重的大臣,大臣手持尚方寶劍便可以先斬後奏。

如此看來尚方寶劍對比其他象征皇權的物品來說應該還是弱一籌的,畢竟皇帝不會把那些東西賜給大臣。

總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漢字、一件物品背後就可以包含眾多的寓意。

慶幸的是,我們的文獻典籍記錄著歷史的足跡,讓千年之後的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深刻的文化寓意。

這些都是外國人無法理解的,怪不得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不僅僅是因為難說,更是難以理解。

                                                                                                             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