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活動沒有那麼豐富,閑暇的時候常常以吟詩作詞作為消遣。
雖然現在流傳下來的大部分詩歌都是著名詩人寫的,不過在那個時候寫詩可並不是詩人的特權,尋常百姓興致高的時候可能也會作詩抒發自己的感情。
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有許多並不精通管理模國事,反而對作詩很有天賦與才華的。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亡國之君李煜,雖然作為皇帝並不是非常成功,但是卻給後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詩詞作品。
相比起李煜,劉邦的詩可能就沒有那麼出名了,甚至還有人根本不知道劉邦會寫詩,稱他是一個文盲。
事實上,劉邦曾經寫過的兩首詩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甚至超過了乾隆的四萬首詩詞,那麼這兩首詩是劉邦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的呢?
草根出身,發動起義
大家之所以認為劉邦是一個文盲,主要原因就是他出生於草根家庭。
不過根據歷史記載,劉邦出生的家族可並非世代都是農民,他的祖上也曾經有人是官員,隻不過漸漸沒落了,到了劉邦父親這一代成了農民。
劉邦多少還是受到了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從小就有讀書習字的習慣。
雖然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但是劉邦卻對種地沒有任何興趣,更不想去幫忙。
在別人看來,劉邦這種行為無異於是遊手好閑,所以大家都覺得他以後不可能有什麼出息和成就。
沒想到整天都想著給自己找出頭之路的劉邦,還真的碰到了好機會。
這一時期的國家處於秦王統治之下,但秦王是一個暴虐無道的人,百姓早有怨言。
漸漸的,各地開始爆發起義,劉邦也帶領著自己的兄弟加入了起義的隊伍,並與項羽結為了兄弟。
衣錦還鄉,寫下《大風歌》
如果拿劉邦與項羽進行對比,顯然項羽更勝一籌,所以最開始劉邦甘拜下風,奉項羽之命為漢王。
不過劉邦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心底裡對這樣的安排其實從來沒有服氣過,背地裡也一直暗暗努力,運籌帷幄,希望有一天能夠取而代之。
在劉邦的不懈努力之下,項羽的軍隊被擊潰了,他不僅順利地打壓了項羽,還統一了天下。
當所有的平叛活動都結束之後,劉邦在歸途中經過了自己的故鄉,並大赦宴席。
在這裡,他見到了曾經看不起自己的父老鄉親,一時興起,作出了著名的《大風歌》。
這首詩表達了劉邦高昂的情緒,雖然隻有簡短的三句,但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與『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兩句不僅表達了他衣錦還鄉的喜悅,還體現出他想要將天下建設得更加繁榮的向往以及豪情壯志,是一首非常經典的詩歌。
無奈退位,作《鴻鵠歌》
在劉邦的一生中,兩位女性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位是他寵愛的戚夫人,而另一位則是他的原配呂雉。
劉邦不僅偏愛戚夫人,更偏愛她生下的聰慧兒子劉如意,在世時多次產生過改立太子的想法,不過一直未能實現。
關於立太子的事情,劉邦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
沒想到後來,呂雉竟然為自己的兒子請來了隱居很久的賢人輔助。
劉邦深知大局已定,自己不得不將皇位交給嫡子。
此時的他不僅年紀很大,而且重病纏身,做出這個決定實在非常無奈又無力,甚至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把握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作出了自己第二首經典詩詞——《鴻鵠歌》。
相比第一首歌的豪邁,這首詩歌顯然更加消沉,表達的是劉邦對自己去世之後的憂慮。
他知道嫡子劉盈是一個非常軟弱的人,如果劉盈做了皇帝,朝政恐怕會受到呂雉的幹擾,而他寵愛的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整首詩詞憂心忡忡。
結語:
劉邦隻做過兩首詩詞,相比起一生創作了四萬首詩歌的乾隆來說,在數量上無疑是輸了,不過在質量上卻是穩穩的贏了。
雖然出生於農民家庭,但劉邦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了命運,不僅統一了天下,還留下了這樣兩首經典的詩詞。
劉邦的這兩首詩都寫於他人生中非常關鍵的時刻,一次是他衣錦還鄉,另一次則是他無奈退位。
雖然劉邦留下的詩詞數量很少,但每一首都是精品,都表達了他在人生關鍵時期真實的情感,成為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