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秦末歷史,最易引人爭論的話題莫過於,當時在北部邊境鎮守長城、手握30萬重兵的蒙恬,在接到秦二世賜死的詔書後,為何不斬殺使者、率軍謀反?
要知道,在秦朝統一天下後,大量軍隊被解散回鄉,最有戰鬥力的,莫過於蒙恬率領的這支大軍了。
由於要抵禦北部匈奴的入侵,蒙恬的軍隊更是日日甲不離身,戰鬥力十分兇悍,可以說,如果蒙恬與扶蘇合謀,揮師南下,那麼秦朝以及後代的歷史都將會被改寫。
今天,我們暫且拋開歷史上無休止的爭論,從正史的描述中,來一窺當時的情況。
《史記》記載,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
由於受家庭環境影響,蒙恬自幼天資聰穎,熟讀兵書,並在長大後逐漸走上了參軍之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那年,蒙恬被封為將軍,率軍協助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蒙恬被拜為內史,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委書記。
六國一統之後,北部邊境的匈奴仍時時騷擾內地,因此,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失地,並修築了西起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裡長城。
自此,蒙恬在北部邊境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十餘年間北部邊境再無戰事。
秦始皇因此而十分寵信蒙恬。
當時,蒙恬的親弟弟蒙毅在秦國朝中,擔任上卿《相當於丞相,與李斯官位相當》,時長陪伴在秦始皇左右,蒙恬則作為大將軍,統率秦國最為精銳的三十萬大軍。
兄弟二人權勢煊赫,一時間無人能及。
然而,由於兄弟二人位居高位、剛正不阿,也因此得罪了秦始皇最為寵信的宦官趙高,也招致了當朝丞相李斯的不滿,這為後來兄弟二人的慘禍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嬴政東遊會稽,在途中患病,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
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與胡亥密謀,封鎖了消息,篡奪帝位。
而此時,蒙毅在秦始皇死前被派返回會稽,向山川祈福,以保秦始皇長生不老,因此,胡亥和趙高等人得以密謀矯詔。
得到胡亥許可後,趙高又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偽造秦始皇遺詔,賜公子扶蘇、蒙恬自盡。
接到詔書後,扶蘇當即拔劍自殺,而蒙恬內心疑慮,請求使者返回咸陽申明自己的冤屈。
使者知道蒙恬位高權重,且胡亥平素亦與蒙恬交好,因此就返回咸陽,跟胡亥匯報此事。
在胡亥得知使者已經殺死扶蘇後,認為自己皇位的威脅已經消除,而蒙恬仍是可以作為國之柱石的大將,便想釋放蒙恬。
而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被起用之後對己不利,於是在二世面前進言,斬草務必除根,否則將招致大禍。
因此,秦二世第二次派了使者前去北疆,將蒙恬賜死。
蒙恬自知命運難免,於是在臨終之時對使者說:『我統領三十萬大軍,率軍反叛易如反掌。
但我應守義而死。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秦始皇對我及我們家族的恩情。
使者也聞之流淚,蒙恬隨即自殺。
因此,一代名將蒙恬,並不是沒有實力率眾謀反,而是深明大義、恪守忠信,甘願自殺而死,也不願違反皇帝命令,落一個不忠不孝的名號。
如今回顧起來,真是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