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立波
22歲這年,嬴政舉行了盛大的成人禮,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後,戰爭這個放大器驚人地放大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華和戰略眼光。
他一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畫像
一、 欲以一人之力實現萬世垂拱而治,秦始皇對大秦的恢弘設計讓他不斷進行巡視
秦始皇作為大秦的一切軟硬實實力締造者,以恢弘的氣魄對整合後的大秦國土進行有效管理。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他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雖然六國在形式上已經被他掃滅,但是一股復仇的情緒並未得到清除,正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的那樣決絕。
從『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起,秦始皇的歷史宿命至此就成為千秋萬代的帝王典范,他的行為為後世奠定了『百代多行秦政治』的經典范式。
在當時,秦始皇的地位就已經被鄭重寫進大秦歷史。
『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裡,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借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
其身未歿,諸侯背叛,法令不行。
今皇帝一並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秦始皇本紀》至此秦始皇以創作新歷史的大一統人物被以昂揚姿態寫進竹帛之中。
書同文
在統一後的第二年,秦始皇開始修築『馳道』,以供巡狩之用。
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視全國,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並在鄒嶧山、泰山、芝罘山、瑯邪、會稽、碣石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
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慣例,於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謂之『封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南下雲夢《在今湖北》,沿長江東至會稽,又沿海北上返山東萊州,在西返咸陽途中於沙丘病逝,可以說,秦始皇用他征服天下之外更多的時間用在巡視天下,以此實現意志力的影響和征服。
這位不乏浪漫主義的雄才大略的帝國締造者,想在其有限時間內開拓萬古無限之大業與彰顯其永不幻滅的精神意志力。
大秦兵馬俑
盡管這位東方男子,最終中途病亡,未能對帝國進行更為有效的鎮服,但是他的足跡和思想已經浸染了大秦帝國的每一處角落。
他蔑視過往,『以古非今者族』,甚至不惜用暴力手段毀壞六國遺留的史書,下令『史官非《秦紀》皆燒之』他的自信認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不難想象,秦始皇是一位從始至終都未嘗感到虛弱和茫然的強大意志。
一時之間,古老的東方帝國,在秦始皇的帶領下顯得大氣磅礴,吞吐出浩大的泱泱氣魄。
二、大海蒼茫讓他希翼長生不老仙藥之外,更強烈表明他要『四海為一』大一統事業。
『有所思,乃在大海邊』,秦始皇對遠方有著無極的思索和追尋,他調動了帝國的一切力量,開啟了『東撫東土』,『乃臨於海』的實踐與求索。
正式這種對滄海的追尋,讓後來的曹孟德壯懷不已。
秦始皇實現的統一,不能簡單以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全部作為總結。
大秦帝國版圖的擴張,除『西北斥逐匈奴』外,還包括對嶺南的征服。
此外,秦始皇將他的目光投向遼闊的東面之海。
他五次出巡,其中四次來到海濱,可見他固執地追尋長生之藥外的獨特政治巡視。
徐福東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曾經有『渡海渚”,『望於南海』的經歷,又『並海上,北至瑯邪』。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方士徐市等解釋『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的原因在於海上航行障礙很多:『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駑射之』隨後又有秦始皇與『海神』以敵對方式直接接觸的心理記錄和行為記錄:『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
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
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遂並海西』親自以『連弩』射海中『巨魚”,竟然『射殺一魚』。
對照歷代帝王行跡,秦始皇的這一行為堪稱空前絕後。
而『自瑯邪北至榮成山』,似可理解為當時的航海記錄。
通過司馬遷筆下的這一記載,我們看到秦始皇以生動的個人表演,體現了探索海洋的熱忱和挑戰海洋的意志。
《論衡.紀妖》將『夢與海神戰』事解釋為秦始皇即將走到人生終點的兇兆:『始皇且死之妖也』王充注意到秦始皇不久即病逝的事實:『始皇夢與海神戰,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魚。
自瑯邪至榮成山不見,至之罘山還見巨魚,射殺一魚。
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邱而崩』王充的分析,或可以所謂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意得欲從』在晚年
驕橫偏執的心理作為說明。
通過王充不能得到證實的『且死之妖』的解說,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夢與海神戰』確實表現了常人所難以理解的特殊性格和異常心態。
『入海求仙人』:海洋探索的特殊形式 前人多將秦始皇東巡海上的動機簡單歸結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其實這是比較片面的。
據司馬遷記載,秦始皇第一次東巡來到海濱,似乎還沒有得知方士關於海上三神山的學說。
他期望接近海上仙人,是稍後的事。
《史記.封禪書》說,秦始皇即帝位不久,即『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這裡所說的『八神』,祀所至少有一半在濱海地區。
行禮祀『八神』,體現出來自西北的帝王對東方神學傳統的全面承認和充分尊重。
而所謂『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則見於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的記錄中。
正是在『東遊海上』的行程中,秦始皇接受了方士的宣傳和鼓動。
燕齊海上方士是參與開發秦始皇追求海上神山奇藥的迷妄,使得帝王和方士的合作,還成就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海外移民。
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伍被的說法,在聽到方士轉述『海神』的承諾之後,『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李白畫像
李白《古風》詩贊頌秦始皇的功業,表揚了他的『明斷』『大略』:『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李白同時又諷刺秦始皇迷信長生不死,最終卻仍逃脫不掉歸葬驪山:『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覩蓬菜。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其中『連弩射海魚』數句,似並無貶義。
《史記.秦始皇本紀》描述了秦始皇陵地宮的設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似乎也表明陵墓主人對大海的向往,至死仍不消減。
又『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於『人魚』有多種解釋。
按照裴駟《集解》引《異物志》的說法,這種魚『出東海中』。
宋人曾慥《類說》卷二四引《狙異志》『人魚』條稱之為『海上』『水族』。
明黃衷《海語》卷下《物怪》也說到海中『人魚』。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理解陵墓設計意圖,『三泉』之下蕩動著的『大海』的模型,陪伴著『金棺』之中這位胸懷海戀情結的帝王,而來自海產品的光亮,也長久照耀著他最後的居所。
三、秦代滅亡可能是後世研究最多的重大課題,由此產生了著名的『過秦論』和『六國論』 ,這些或源於多數人對秦始皇的崇拜與遺憾。
自我定位超越歷史的秦始皇,最終由於猝然去世,導致所有的願景化為烏有。
生前所擔心的六國暗流勃然興起,不出數年便被回頭浪徹底擊倒。
此前他幾乎完成了所有穩定帝國的步驟,培養扶蘇做大秦的繼位者,將最能善戰的蒙恬等大將安排在塞外,他調動所有力量以挑戰人類極限的勇氣修建長城,幾乎帝國被秦始皇設計得風雨不透。
然而這個威震四海、聲名遠播的龐大帝國僅僅存在了15年就煙消雲散。
對此司馬遷首次進行解讀:『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悲夫!』此後從賈誼到司馬光、蘇洵均參與到這一重大歷史話題中來,其中尤以《過秦論》和《六國論》最為精彩。
形勢圖
逮至清代,王夫之對此再度進行了精彩評論,在《讀通鑒論》中他寫到:『郡縣之制,垂兩千年而不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認為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影響了兩千年的中國歷史,順應了歷史潮流,也因本身之存在了15年就滅亡,由此留給了後人無限的『亡秦之鑒』。
此外,歷代有一現象值得關注,雖然秦始皇被加以『暴君』形象被寫進歷史,但是凡在學術和才華均有重大突破的文人莫不對秦始皇表達欽佩之情,由此對於泱泱大秦的迅速滅亡無不表達了遺憾和惋惜,而秦始皇註定成為了千古莫能超越的一位偉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