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沛縣起兵這件事,司馬遷老爺子估計寫史記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後世會有所懷疑了,所以對這段寫得特別細。
簡單來說:劉邦原來是一個沛縣的派出所所長,蕭何是當地的縣委秘書長。
從職務上來看,蕭何自然是在劉邦之上的。
不過,在陳勝吳廣起義的同時,恰逢當時劉邦這個派出所所長,押送沛縣百姓去驪山做工,因為路上有人逃走,所以劉邦沒法交差,隻能帶著人在沛縣老家周圍的山上躲藏。
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沛縣當地的縣令也打算起兵,所以這時候就想到了劉邦,約定讓劉邦來做外援。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就在大家決定起兵之前,這位縣令卻忽然反悔了。
這位縣令反悔,自然等於把所有人都推出去送死,大家自然不願意。
所以接下來,劉邦就帶著人殺進縣城,幹掉了這個縣令。
至於接下來,劉邦因為是這支軍隊的首領,所以自然就被推舉為沛縣的新縣令。
至於蕭何等人,雖然原本職位比劉邦高,但是因為他們都是文官,而且當時兵權在劉邦手裡,自然也就隻能聽劉邦的了。
當然,整個過程,遠比以上所說的這些要復雜得多,而且牽扯到了很多的人和事,還有當時的時代背景。
這些影響因素,但凡差任何一條,可能都不會有劉邦做首領的這個結果。
劉邦起兵的真實情況,其實是這樣的:
秦朝末年,隨著秦始皇去世,各方勢力開始蠢蠢欲動。
尤其是那些六國舊貴族,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們對秦始皇畏之如虎,因為秦始皇當年曾經指揮秦國大軍,橫掃了他們的國家。
六國完整的時候,尚且擋不住秦始皇。
所以,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那些六國貴族會有一種本能的畏懼,根本不敢起兵。
但是,隨著秦始皇去世,壓在這些舊貴族身上最沉重的負擔,徹底消失了,他們自然就敢起兵造反了。
再加上後來秦國高層又開始內鬥,趙高等人把秦國高層搞得一塌糊塗,這就導致秦朝的統治機器,進一步衰落了。
順便說一句,在秦朝的時候,六國舊貴族的數量其實非常多。
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實行‘世祿世卿制’,導致基本上隻有貴族,才能保證子嗣綿延不斷。
一般的平民階層,窮過三代之後,基本上就沒有結婚生子的可能了。
所以,當時的秦朝百姓,超過一半人,基本上祖上都是貴族。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根本沒辦法清理這些六國舊貴族。
因為如果要追究的話,秦始皇恐怕得把整個秦朝的人,殺掉一大半才行。
非但不能殺,秦始皇甚至還得讓這些舊貴族做官。
因為當時沒有察舉制或者科舉制之類的制度,隻有這些貴族之後,才懂得怎麼去管理國家。
所以,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很多六國的舊貴族,不光可以活得很滋潤,而且還可以在秦朝高層做官。
比如後來漢初幾大異姓諸侯王之一的吳芮,祖上就是當年稱霸一時的吳王闔閭。
而吳芮的親爹,當年則是做過楚國末代楚王的貼身司馬。
而到了秦朝末年的時候,吳芮則是利用這個身份,率領當地百姓起兵,最後成了起義軍內部非常重要的一支軍隊。
而像吳芮這種情況,當時在秦朝幾乎遍地都是。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起兵了。
而隨著陳勝吳廣開始起兵,各地的六國舊貴族,也紛紛起兵。
當時沛縣這邊的情況,基本上也是如此。
沛縣這邊,劉邦原本隻是一個亭長,類比現在基本上就是派出所所長。
在擔任派出所所長期間,劉邦交友廣泛,建立了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
而且,派出所所長這種工作,難免會和一些社會閑散人員打交道。
這就導致劉邦在當地的社會環境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
這種角色,在平時或許並不影響什麼。
在秦朝的體制之下,貴族之後的縣令,以及精通法律的蕭何,都可以位居劉邦之上,做劉邦的上司。
但當亂世到來的時候,情況就會變得截然不同了。
就在陳勝吳廣起事之後,當時沛縣這邊,也開始暗流湧動。
恰在這之前,劉邦作為當地的派出所所長,要押送一批壯勞力去驪山。
然而在前往咸陽的路上,剛剛上路,下面就有人開始逃跑。
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劉邦沒能把這些壯勞力送到咸陽,那他必死無疑。
所以後來,劉邦幹脆直接放了所有人,自己也不去咸陽了,就此落草為寇。
不過,劉邦在山裡躲藏的日子,並不算長。
因為這不久之後,沛縣地區就開始逐漸暗流湧動。
史書沒有記載,當時沛縣縣令的具體身份。
但據後世史學家推測,這位縣令極有可能也是六國的舊貴族之後。
所以,這時這位縣令也想拉起一支隊伍,反抗秦朝的統治。
但問題是,如果就這麼大搖大擺的起兵,說不定還沒起兵,就被周圍的秦國官員給鎮壓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積攢足夠的力量,有能力起兵之後再說。
而這位縣令,似乎又是一位空降的縣令,在沛縣並沒有什麼根基。
所以這個時候,這位縣令就想到了沛縣當地的一些家族,以及外邊躲藏的劉邦一行人。
當時劉邦身邊,已經聚集了上百人,完全可以滿足起兵的要求。
所以接下來,這位縣令就聯系了下面的蕭何等人,同時聯系了在外面的劉邦,打算聯合大家一起造反。
但是,就在造反開始之前,這位縣令忽然意識到:如果就這樣起兵的話,自己很有可能會被架空。
因為兵權都在劉邦手裡,他隻是一個光桿司令而已。
所以這個時候,這個縣令就反悔了。
有可能是真的不打算起兵了,也有可能是想借這個機會,徹底收編劉邦這一夥人。
總之,當時這位縣令在起兵之前,忽然說自己不起兵了。
但問題是,此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如果不起兵,那之前和他商量起兵的人,就極有可能都被折進去。
尤其是蕭何,要知道,當時蕭何不是自己想要搞事情,而是蕭家全家上下幾十口人,都打算搞事情。
如果這位縣令不起兵了,回頭追查下來,蕭家恐怕就是滿門被殺絕的下場了。
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蕭何在城內做接應,同時聯系了劉邦做外援。
就這樣,雙方一鼓作氣,控制了整個縣城。
至於那位倒黴的縣令,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而控制了縣城之後,接下來問題的關鍵,就是選擇誰做領導了。
這時候大家有兩個選擇,一是選蕭何,另一個就是選劉邦。
照理來說,蕭何原本比劉邦的官大,此時也應該由他來做領導。
但問題是,不知道當時蕭何是謙虛,還是真的不想做領導,推辭了好幾回。
就在蕭何推辭的功夫,劉邦直接坐到了主位上。
和他交好的幾個縣裡的灰色地帶人員,見到這一幕之後,也都站到了劉邦身邊。
再加上此時的劉邦,身後還有上百人支持。
而且劉邦在沛縣這邊的灰色地帶,又比較吃得開。
這樣一來,蕭何自然也就沒有了任何優勢,隻能尊劉邦做領導了。
這就是為什麼劉邦起兵之後,蕭何的官職一直比劉邦大。
但起兵之後,卻反過來由劉邦做老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