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什麼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呢?《網路歷史》

按照《史記》中記載,沛縣起兵時,劉邦之所以被眾人擁戴為老大,是因為『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換句話說,蕭何、曹參等人,願意讓劉邦成為沛縣反秦義軍的首領,是因為他們膽小怕事,害怕事不成而被滅族。

但問題是,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

因為,造反這種事情,那是九死一生,不要說是首領,就是小嘍囉,那也是成千上萬的一個接著一個死,蕭何、曹參等人如果真膽小怕事,根本就不會去幹這種造反的事情。

要知道,造反就意味著從此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

沒有這種覺悟,在現實生活在,又有誰敢輕易去造反呢?更何況,後世人在說起蕭何、曹參,甚至時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時,又有誰會把他們與膽小怕事這個詞聯系在一起。

別的不說,就說曹參和夏侯嬰,曹參每次作戰,那都是披堅執銳沖在第一線,據說身被七十創,這樣一個人,會因為膽小怕事而退讓。

還有夏侯嬰,劉邦一次在逃跑時,為防止被項羽的軍隊追上,直接把兒子和女兒都給推下車,關鍵時刻,夏侯嬰不顧自己性命跳下車,把他們兩人又救起來,這樣的一個人,會因為膽小怕事而退縮嗎?

事實上,沛縣出來的這一批人,最後能用『名動天下』這四個詞來形容的傑出人士,那也是伸出一把手,都數不過來。

這樣一群,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的傑出人士共聚一堂。

最後他們推舉出來的領銜人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顯然是一個能讓大家都信服的人,而不是因為大家都膽小怕事,就然劉邦來當老大。

如果真是這樣,這樣的團隊會有前途可言嗎?要知道,造反那是拿刀拿槍以命相搏,如果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抱著膽小怕事的心態,想著讓別人先去頂,這樣的團隊,恐怕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立刻分崩離析。

在當時那種背景下,不要說你膽小怕事,就是你膽大無比,甚至還擁有非常高的職務,或者擁有大量的財富,恐怕就更沒有多大意義。

因為,在這兵荒馬亂的社會中,誰身後的槍桿子多,誰說話才有力量。

更可怕的還在於,你現在槍桿子雖然多,但不久之後呢?還會有人比你擁有更多的槍桿子,你又該怎麼辦?

在那個年代,多少王侯將相、豪門顯貴,瞬間跌入底層、甚至死於非命;但是,劉邦和他的團隊卻一路挺過來成為勝利者。

在這過程中,劉邦幾次跌入低谷,但蕭何也好、曹參也好,甚至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都沒有背棄劉邦,也沒有說再重新另立一個老大。

還有,劉邦至始至終都是貨真價實的老大。

從這層意義上說,大家推選劉邦,主要是因為他擁有超強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所以大家在遇到問題時,才會習慣性的服從他的安排,願意接受他的指揮。

當大家有事時,人們更是會習慣性的會看著他,希望聽聽他的意見,更希望他出來帶領大家解決這件事。

正是因為此,在沛縣起兵時,大家才會習慣性的推舉劉邦為他們的領袖。

這就好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要說面對一群身份高於你的人,就是面對一群身份與你相若,甚至明顯低於你的人中間,你想讓大家以你為中心,選你為領袖,那也得需要個原因。

換句話說,我們以為你中心,有什麼好處?否則,你算老幾,我們憑什麼要以你為中心?

在這種背景下,能讓大家信服的,就是你要讓大家從內心裡自發覺得,跟著你混,會有比較好的前途,否則你說破天,也不會有人願意跟隨你,大家隻會在內心立罵你煞筆!而想讓別人在關鍵時刻願意不約而同推舉你為領導,那就是你平時的組織和領導才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沛縣起義時,劉邦能當上老大,就是因為他有著過人的威望;並且有著大家都佩服的能力。

隻不過,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來寫,就無法體現君權神授。

因為,劉邦能被眾人推選為領袖,最終成為皇帝,那是因為他能力強。

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只要聰明、勇敢,有能力,就有機會成為皇帝。

一個人在書中,表達這種觀點,不是找死,又是在幹什麼?因為,你這樣寫來寫去,豈不是等於說,人人都有帝王相,隻看你能力強不強?

這樣的故事,顯然不是漢朝統治者所想要的結果,因為他們提倡的是君權神授,總而言之,劉邦當皇帝,那是靠天意,絕不是靠努力和能力得到來。

再總而言之,當時天下,比劉邦有才能的人多的是,但是,最後成功的人,卻是劉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天意!所以其他人,就不要再抱有想當皇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