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網路歷史》

劉邦和張良的關系可比朱元璋和劉基的關系鐵得多了。

朱元璋稱贊劉基是吾之子房,可是他也在汪廣洋的封伯誥詞中說『剸繁治劇,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沒錯,這個汪廣洋就是被劉伯溫diss說不配為相的三人之一。

可見,朱元璋心目中的子房並不隻劉伯溫一個人。

在朱元璋的人才隊伍中,並沒有真正的子房。

不是因為別人水平低,而是朱元璋自己就是頂級的謀士,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這一點和劉邦不太一樣。

明史劉基傳中說朱元璋曾向劉基問征討陳友諒和張士誠的策略,劉基說先攻下陳友諒。

看起來朱元璋好像是聽從了他的計策,但是朱元璋傳中並不是這麼說的。

必須把太祖本紀的評語貼出來!

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

嘗與諸臣論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

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

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

惟不嗜殺人,佈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

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

或謂宜先擊之。

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

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

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

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並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

燕都既舉,然後西征。

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

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

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

語雲『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

此處完全沒提劉伯溫一個字。

當然也可以懷疑是朱元璋『盜竊』了劉伯溫的思想,不過明史和明太祖實錄中多處記載,朱元璋帶兵打天下常常是自己運籌帷幄。

朱元璋評價劉伯溫有一句話『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對於劉伯溫的建議,朱元璋是要過濾一下的。

所以有朱元璋不聽劉伯溫諫言,執意要征安豐一事。

雖然朱元璋後來對劉伯溫說自己後悔沒有用他的計策,但是這都是事後總結了。

什麼時候劉邦說後悔不用張良的計策了?

朱元璋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的主,從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上也可以看出來,文臣謀士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軍功赫赫的戰將。

所以,劉伯溫在朱元璋人才隊伍中的地位無法和張良相提並論。

朱元璋稱帝後對有從龍之功的文臣武將安排位置,劉伯溫的待遇並不好。

洪武三年時,朱元璋對從群臣論功行賞,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

公侯是同一日封的,劉伯溫的誠意伯是後來加封的。

劉伯溫做過太史令、禦史中丞,他所點評的不堪為相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來都官至宰相。

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和劉伯溫有仇。

劉伯溫傳中說他嫉惡如仇、與物多忤,想來這個人的人緣不會太好。

劉伯溫在洪武四年就告老還鄉了,後來被小心眼的胡惟庸攻訐,他自己又主動跑回京城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著。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了胡惟庸探視劉伯溫病情,劉伯溫吃了胡惟庸帶來的藥。

在三月時朱元璋派人護送劉伯溫回鄉。

劉伯溫回鄉後過了一個月去世。

關於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猜想。

一是說胡惟庸的主意,朱元璋不知情。

這個可能性很低。

朱元璋當時對群臣監視到什麼地步,宋濂和誰喝了一頓酒他都心裡有數。

況且朱元璋把胡惟庸扶持上位有借機廢除宰相制度的重大嫌疑,他對胡惟庸的關注程度肯定要遠遠超出對宋濂的關注。

洪武十三年,塗節揭發胡惟庸謀反,並說他毒殺了劉伯溫,朱元璋還曾經審理過此事。

塗節說『廣洋宜知其狀』,朱元璋審問汪廣洋,汪廣洋回答說『無有』。

之後就沒有這件事的後續了。

二是說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使。

這個可能性也很低,不符合朱元璋的一貫作風。

因為朱元璋殺功臣從來都是光明正大地賜死或親手打死,他沒有玩過陰的,犯不上為了劉伯溫破例吧。

況且,看不出朱元璋要在洪武八年殺死劉伯溫的必要,沒有前後政治事件的對照。

劉伯溫算是洪武一朝政治上的邊緣人物。

仕途不順,胡惟庸拜相後他憂憤成疾。

都是65歲的老人家了,在古代算高壽了,因病而死很正常。

根據百科記載,朱標在公元1392年《37歲》過世,劉基是在1375年《64歲》病逝,劉基的死的確和朱標的死沒有關系(灬ꈍ ꈍ灬)

大概推測,劉基的死與胡惟庸黨爭有關,劉基欲退不能,最終病逝與朱元璋的縱容估計也有一定關系

另外,需要重申的是,張良與劉伯溫不同。

張良作為歷代人物眼中『青雲之士』以及道家入世出世思想典范,這一點從張良兩個兒子的名字中可以參考;劉伯溫代表的不僅僅是本身一支,更代表著背後的浙東集體《存疑》

《史記》高祖本紀,為什麼打敗項羽後,要『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已經不久後以莫須有罪名把韓信扣留長安。

蕭相國世家,為什麼不多記載蕭何如何安國撫民《按照史記風格,關乎天下大計應該收錄》,三次重點提到劉邦懷疑蕭何。

其中,都涉及開國初期權力平衡和爭鬥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