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之爭,輸在了什麼地方?《網路歷史》

劍折沙盡血洗風,七載成敗轉頭空。

蕩恨笑飲蒼天淚,段韌傲刻夕陽紅。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偉大英雄,他是集大喜大悲於一身,從喜中來,從悲中去。

縱橫馳騁不可擋,舉旗為風偃為雨。

項羽與劉邦歷經四年的角逐,項羽屢戰屢勝,最終卻以敗告終;而劉邦屢戰屢敗,最終卻反敗為勝,奪取天下。

是天亡我,還是我自亡?這位『千古無二』的神勇之羽怎麼會敗給劉邦呢?

一、項羽的格局不夠大

劉邦志在統一天下,成為指點江山的天下霸主。

范增曾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項羽可謂鼠目寸光,隻盯著家鄉那一畝三分地,把江山分給各諸侯,自己建都彭城,把肥沃的關中留給了劉邦。

項羽有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卻沒有一統江湖之野心。

他戀家,以家鄉為根據地建立了西楚之國,做他的西楚霸王之夢。

棄三秦大地,帝王之風水寶地,而趨偏東一隅之地,他缺乏政治家的謀略與遠見卓識。

項羽攻破咸陽之後,有人曾對項羽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以都以霸』

項王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那人又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聽到後,又把遊說者殺了。

項羽眷戀故土,這難道是無法割舍的鄉愁?男兒志在四方,可惜項王志在故鄉。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項羽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名震天下。

此時,他壯志已酬,衣錦還鄉,成名而還,這也是虛榮心作祟。

二、項羽不能與時俱進

歷史從紛繁蕪雜的春秋戰國走來,經過刀劍爭鋒,血雨腥風的歲月。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順應歷史朝流。

雖然,短命的秦朝滅亡了,但是天下歸一的趨勢並沒有中斷,國運依然向著統一的趨勢發展。

然而,項羽分封諸侯,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林立,群雄並立的局面。

打破了短暫的統一,使國家又回到分裂割據的時代。

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這是倒行逆施。

從人心向背來看,老百姓已經厭倦了紛爭戰亂,流離失所,他們渴望天下太平,安居樂業。

因此,分封諸侯國,勢必導致諸侯爭霸,重蹈覆轍。

三、項羽輸在情商低

劉邦處事圓滑,能屈能伸,臉皮厚,有手腕。

在鴻門宴上,劉邦卑躬屈膝,畢恭畢敬。

,逢迎諂媚,一再謝罪。

項羽傲慢與偏見,以君子之度消除成見,放走了劉邦。

項羽善鬥勇,劉邦善鬥智。

『項籍有取天下之才,無取天下之慮』

後來,劉邦父親被項羽抓住了,警告劉邦,不退兵的話,就把他的父親煮了吃。

而劉邦卻說『我與大王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你若想烹了,那也分我一杯肉湯吧!』

可見,劉邦一副奸滑無賴的嘴臉,不按套路出牌,讓項羽無奈無奈!

劉邦善於用人,項羽剛愎自用。

劉邦評價項羽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憤棄去』

項羽具備人性的一切弱點與優點。

他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既具有惻隱之心的仁慈,又有性情急躁濫殺無辜的殘暴。

在鴻門宴上,他不忍心殺掉劉邦,而放走了這個心腹大患。

反應了他性本善良的一念,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大英雄。

在巨鹿大戰後,殺死二十萬降卒。

攻破咸陽後,進行了屠城,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燒秦宮殿,火三月不滅,收掠貨寶和女人。

可見,他又是一個無情無義的冷血殺人惡魔。

『罪因不在戰,而在殘暴也』

四、項羽心高氣傲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學了沒多久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很生氣。

項羽說『讀書識字隻能記住個人名,學劍隻能和一個人對決,要學萬人敵』

項梁又教他學習兵法,項羽非常善學,但隻是學了一些皮毛,沒有深刻研究。

他從小驕傲輕浮,加上勇力過人,不能潛心沉穩。

後來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他更加居功自傲,自矜功伐。

驕兵必敗,他百戰百勝,滋長了驕心,輕視敵人,導致失敗。

五、項羽逆商很低

勝敗,乃兵家常事。

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深刻反省,臥薪嘗膽,卷土重來未嘗不可。

唐代詩人杜牧詩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他的臉色為什麼那麼薄呢?忍辱負重才是男兒本色!

李清照詩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真人百戰空勞,英雄氣短。

失敗對項羽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因為他與劉邦打了四年的仗,從未失敗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呢?

最後,引用毛澤東的詩,嘆惋英雄!

『鐘山風雨起倉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慷而慨。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