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百萬人參與、持續時間39年的超級大工程,如何做好保密工作?
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以先秦時期的技術手段,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將所有參與此工程的人全部殺掉!
顯然,這根本就不可能。
不過,聰明的中國古人卻在不可能中,找到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因為秦國已經將秦軍主力調往南方和北方,導致關中空虛,為了抵擋起義軍,秦國少府章邯不得已調用在秦始皇陵修造陵寢的刑徒,也就是犯人,一共調集了70萬人!
這70萬刑徒,除了戰死的、活埋的,活下來的人,對皇陵的結構多多少少都有所耳聞。
根據後世對秦始皇陵的研究,專家發現,秦國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流水線作業,皇陵的很多結構部件,都可以通過流水線的方式,使得流程大大加快。
比如說,舉世矚目的秦皇陵兵馬俑,它們身上的很多部件都來自流水線。
也就是說,秦國為了修築規模龐大的皇陵,將數百萬刑徒分作無數條流水線,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的一個『部件』。
這些戴罪之徒,沒日沒夜地在皇陵工地上勞作,除了吃飯休息就是工作,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其他地方『瞎逛』。
如此,便隻有一個結果:絕大部分參與皇陵建造的人,都隻知道皇陵構造的一小部分。
這樣,即便有些刑徒沒有僥幸刑滿釋放,他們也隻知道驪山在修築規模龐大的皇陵,具體裡面修築了什麼,除了靠吹牛,他們什麼也描繪不出來。
而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對於皇陵而言,防盜最關鍵的地方,莫過於墓道口。
盜墓賊一旦得知墓道口,打開皇陵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除此,最後進入墓室的人,一定對墓道口了如指掌,即便他們對墓室內部構造一無所知,只要他們掌握了墓道口,那麼,秦始皇陵就如自家小金庫,打開它取寶,隻是時間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陵工程指揮部下達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最後進入皇陵的人,全部活埋,也就是封在墓內。
這一做法,也是古代皇陵的『通用』做法。
上世紀60年代打開明定陵之後,就在明定陵的墓道發現了很多亂七八糟的遺骨,遺骨旁邊,丟棄大量果核等陪葬品,考古專家推測,這些遺骨應該就是最後進入墓室的被活埋的人。
想必,秦始皇陵最後的『工程攻堅隊』,也是這樣被活埋了。
秦始皇死後一百多年,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裡,也這樣寫道:
『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在這裡,中羨和下外羨門,指的都是墓道門。
這段話意思是:秦始皇被下葬之後,修皇陵的人關閉第一道墓門,當他們準備出去時,卻發現,最外面的門已經被封死,這樣一來,這批人既無法破壞地宮,也永遠守住了秘密。
一系列流程下來,便確保了沒有活人知道皇陵內部情況,即便有,秦二世也有辦法讓他們永遠閉嘴。
那麼,司馬遷是如何得知皇陵的內部構造呢?
請看《史記》所記載的這一一句話:
『沛公至咸陽……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
譯文:劉邦率軍攻入秦都咸陽之後,當大家都在忙活著搶錢搶女人的時候,蕭何卻帶著一幫人沖向秦國丞相、禦史等高官的宅邸,將他們的藏書盡數拿走。
這些書中,可能會有關於皇陵的蛛絲馬跡。
之所以說是有『蛛絲馬跡』,按照秦始皇的殘忍與多疑、焚書坑儒時的果斷與冷血,高官家裡敢私藏皇陵結構圖,那真的是嫌命太長。
即便有,最多也就隻言片語;皇陵的詳細情況,甚至秦皇室藏書都不會有。
所以,皇陵的真實情況,司馬遷也不知曉,《史記》的說法,大抵也是推斷和猜測。
先來看看《史記》是怎麼寫的:
『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穿治酈山。
這點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驪山就在那裡杵著,幾千年過去了,也沒挪動半步。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穿三泉,意味著挖的很深,用銅來制作棺槨,倒也有可能——畢竟,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曾『收天下之兵』,用這些兵器做個青銅棺槨綽綽有餘。
至於墓道的機弩機關,有些夠嗆。
自古而今,帝王將相之陵墓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規模宏大、耗資巨萬者,也從未聽說有安裝機關的。
難道是這些帝王不曉得防盜?不是,而是用安裝機弩來防盜,顯得幼稚又可笑,根本就沒用。
至於『上具天文、下具地裡,以人魚膏為燭』,這些都是先秦時期有錢人的標配。
司馬遷這樣寫,就好比你出國,要麼坐船、要麼坐飛機一樣,別人根本就挑不出毛病。
也就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有點兒難猜,不過,以司馬遷所掌握的歷史資料,從秦宮室的籍冊,也能夠發現端倪。
說到底,司馬遷對於秦陵的描述,隻是『通俗演義』,具體到陵寢裡有幾條墓道,墓道裡有幾個門兒,門兒朝哪開,這些內容,謹慎的司馬遷是不敢隨意下筆的。
要不然,規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馬俑,怎不見他提及一個字?因為這屬於詳細內容。
看來,秦始皇為了守住自己的地下王國,真真是下了一番心思啊!以至於後人無數次猜測,也無人敢貿然發掘秦陵,甚至連陵墓裡的結構,都無人知曉。
可見,中國古人的保密工作還是很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