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話題,雖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郡縣制就已經實際上取代了分封制,但是歷代都有學者尤其是儒家主張恢復分封制。
不過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已經完全證明了,郡縣制要比分封制先進。
秦朝以後實行了分封制的王朝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那麼為什麼分封制會被郡縣制取代呢?
歷史上實行分封制並取得重大成功的是周朝。
周初有武王和周公主政時先後兩次分封,分封的對象一是遠古聖王的後裔,如神農氏、顓頊、舜、大禹等人後裔,二是幫助周族伐紂奪取天下的有功之臣,如『尚父』薑子牙,而最主要的分封對象則是姬姓王族的成員。
尤其是周武王的同胞兄弟們,後人稱『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意思就是周公大量分封親戚以拱衛中央的周天子。
有歷史學家把周初分封稱為『武裝殖民』,指的就是周王把龐大的姬姓王族分成很多小的氏族,讓每一個氏族領袖帶著族人和軍隊占據各地。
這每一個氏族到達一個人口聚居的地方後就駐紮下來,周天子賜給他們當地的土地和奴隸,他們和當地平民通婚、融合,又建立城池,繁衍生息,增殖人口,形成邦國。
周朝實行分封制是非常高明的政治策略。
周原本是僻處西陲的小邦國,驟然之間滅掉居於統治地位的商朝,實行分封可以廣泛占領土地,建立一個由姬姓王族完全掌控的親戚網,一呼百應,控制整個中原大地,尤其是土地肥沃的農業要地和交通重鎮。
各邦國的領袖之間互為親戚,又都臣服於周天子這個領袖,可以保證統治網的穩定和可靠。
《詩經》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形容這張統治網的嚴密可靠。
成也封建,敗也封建,周王朝的衰敗也出在封建制度上。
最初封建制度之所以穩固就是因為血親之間關系密切,極為信任,《詩經》中就有大量歌頌祖宗偉業,強調兄弟父子之情的篇章。
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原本穩定牢固的血緣紐帶就逐漸被稀釋掉了,尤其是分封出去的諸侯經過幾代人和當地土著通婚,和周天子的血緣關系越來越淺,對周天子的認可也就逐漸淡化了。
各地諸侯勢力不斷增長之後,對中央也就不隻是尊崇,而有挑戰的意味了。
周朝初年中央天子能夠震懾諸侯,一方面是在血緣上優越,一方面也是因為其占據著最好的土地,擁有最強的軍隊,在實力上完全能夠鎮壓諸侯。
然而隨著王族的不斷繁衍,新的王室成員需要分封,這就隻能從周天子土地上一塊塊割取,削弱了中央天子的實力。
而幾位周王為了進一步擴充土地對外征戰,也大量消耗了實力,比如周昭王征楚國,結果『喪六師於漢』,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
總而言之,分封制被郡縣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大量增長,分封制賴以維持的基本紐帶——血緣被逐漸稀釋和淡化了。
血緣紐帶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一直在不斷弱化,秦朝以後,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屢見不鮮,可見血緣紐帶一步步淡化,從支配整個社會退到皇室內部,辛亥革命取消帝制後又完全退出了政治領域,這是歷史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