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兩座西漢古墓改寫認知。《網路歷史》

所謂焚書坑儒,就是秦始皇焚毀書籍、坑殺術士,千百年來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並將之視為秦始皇的殘暴證據之一。

根據史書記載,除了《秦記》、官方館藏的書籍《後來被項羽燒掉》、醫藥卜筮種樹等實用技術書籍之外,其他的都被秦始皇一概焚毀。

以此而論,歷經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咸陽之後,先秦基本上沒能留下多少書籍了。

然而,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考古取得兩個重大發現,讓人不得不再度審視史書筆下的秦始皇,因為『焚書』極有可能是儒家編造的謊言,秦始皇或又被冤枉了一次。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考古專家在『銀雀山漢墓』中挖出大批漢簡。

經過整理,出土4942枚完整與殘缺的漢簡,還有數千枚殘片,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歷譜》、《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等古書,其中不少書籍後世已經失傳。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專家挖出一批漢代帛書。

經過整理,一共28種、12萬字,內容包括《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等等,其中不少書籍後世失傳。

專家通過考證發現:馬王堆漢墓是漢代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大約西漢呂後、漢文帝時下葬;銀雀山漢墓的主人未知,但下葬時間大約是在漢武帝早期。

也就是說,由於兩座漢墓距離漢朝建立的時間很近,因此大部分出土的書籍,都不可能是漢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寫作的,隻可能是先秦就流傳下來的,即上述大部分書籍是先秦古書。

西漢時期,劉向編寫的《別錄》,是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規模非常龐大,但上述不少書籍,劉向卻沒有將之入編,反映出先秦古書流傳到漢代的數量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劉向記錄的並不完整。

更為重要的是,從上述出土書籍的名稱來看,很大一部分屬於政治、軍事、外交等書籍,應該在秦始皇焚書的名單目錄上,但偏偏這些書籍出現在了漢代古墓中,為什麼?顯然,隻能說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需要重新審視,如果他真像史書記載的那樣焚書,那麼就兩座漢墓中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先秦古書。

其實,劉向收錄了很多書籍,甚至還編撰了內容豐富的《戰國策》,司馬遷編寫的50多萬字、通史性質的《史記》,以及其他流傳下來的先秦典籍等,也說明秦始皇的『焚書』,絕非史書所說的那樣。

但如果說秦始皇『焚書』是謊言,那麼為何史書上眾口一詞的如此記載?在更進一步考證之後,又有了一個重要發現,或許就揭開了真相。

對比上述兩座漢墓出土的古書可見,裡面都沒有出土一部儒家經典,多是百家爭鳴、道家黃老學說、兵法等書籍。

銀雀山漢墓位於山東臨沂,臨近孔子家鄉曲阜,但墓葬中卻無一儒家經典;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墓葬中有不少齊國典籍,卻沒有一件儒家經典。

兩座漢墓中,為何無一儒家經典?漢朝初期,實行的是黃老政策,對儒家並不待見,竇太後甚至因為漢武帝重用儒生,差點決定廢掉他。

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兩座漢墓主人不信儒家,隨葬品中沒有儒家經典,在道理上是說得通的。

但還有一種可能是秦始皇隻焚燒了儒家書籍,導致漢初儒家經典『稀缺』,而從史書記載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大。

秦始皇焚書的原因,在於路線之爭,秦始皇、李斯傾向於『郡縣制』,儒生傾向於依古制實行『分封制』,兩者就爆發了激烈的矛盾。

最終,秦始皇認為儒生喜歡『以古非今』,於是決定焚毀厚古的《尚書》、《詩經》,以及方士的《道經》,實現『厚今乃焚古』的目的,並下旨將以古非今的滅族。

《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這裡沒有說焚毀其他書籍,而隻說『焚詩書』。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秦朝可能擴大化了,將詩書之外的儒家經典列入焚毀行列,導致漢初儒家經典稀缺。

綜上可見,所謂秦始皇『焚書』,其實焚毀的是『詩書』,針對的是儒家『以古非今』、『厚古薄今』的行為,並未焚燒或並未大規模焚燒其他書籍,所以馬王堆、銀雀山漢墓中才會出現眾多先秦古書,但由於秦始皇『焚書』讓儒家利益受損,所以儒家掌握話語權之後,就將『焚詩書』作為秦始皇的罪狀大肆宣傳。

最終,由於『焚詩書』簡化為了『焚書』,而『焚書』之『書』又會讓人誤會為『書籍』,於是秦始皇大規模焚書惡行就被流傳了下來。

參考資料:《史記》、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