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禦手俑需要四年才能駕車,一旦學藝不精,還有很重的處罰。《網路歷史》

秦始皇平滅六國時期,他曾設置了一個特殊的禦手職位,禦手們不僅要身穿特殊鎧甲,而且還需要訓練四年才能駕車。

一旦學藝不精,就會遭受一個嚴重的處罰。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戰國七雄紛爭百年,致使中原烽火不斷,但在戰國末期,秦國靠商鞅變法一舉成為強國,並逐漸吞並六國,終於奠定了華夏大一統的局面。

秦國的強大自不必說,但我們應該了解秦國的前世今生,探究一下秦國是如何誕生的?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 秦人的祖先費昌曾經作為商湯的禦手,參加了商人部落擊敗夏桀的鳴條之戰,從此秦人開始出現在政治舞臺。

此後,秦人的另一個祖先造父又有幸成為周穆王的禦手,因其善於駕車,故此得到了周穆王的賞識。

至周孝王時期,秦人主要負責為周王室豢養禦用馬匹,最終得到周孝王封賞,從此才正式立號為秦。

總而言之,秦國的先祖們都非常善於駕車,靠著給領導做司機才獲得了合法的封地。

秦人能以駕馭車馬獲得封地,其國內自然也盛行禦車馬之風,尤其是秦始皇本人,更重視車輦座駕的安全性,故此,聘用一位合格的禦手顯得尤為必要。

據考古專家稱,在秦兵馬俑坑中,預計會出土戰車140餘輛,每一輛車後都設置有一尊作趕車姿勢的禦手俑。

禦手俑們頭戴長冠且身穿鎧甲,雙臂自然向前伸展,雙手半握,身體微向前傾,目光平視,神情專註。

從面相上來看,禦手們的年齡均為25-30之間,屬於青壯年,身高多在1.8米左右。

考古專家們認為,秦代工匠之所以會用高度寫實的手法,將禦手俑忠於職守的形象和認真專註的神態,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正是凸顯了秦人對禦手的重視。

需要知道的是,禦手們的穿著並不普通,他們穿戴的盔甲十分特殊,其中突擊戰車上的禦手俑居然還有盆領,也就是頸甲,臂部的甲衣也長至手腕處,手上還有護手甲,能夠在戰場上最大限度的保障禦手的安全。

作為皇家禦用的司機,禦手們的待遇自然不低,但相對而言,禦手們的選拔制度也頗為嚴格。

早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曾有一篇名為《秦律雜抄·除吏律》的規定,其中寫道駕鄒除四歲,不能駕禦,貲教者一盾;免,賞《償》四歲繇《徭》戍。

大概意思是說,秦國的皇家禦手要經過四年的訓練才能勝任,如果禦手在學習之後仍然不能駕馭車馬,就需要處罰教練,處罰其交出一面盾牌。

正常來說,禦手被考核合格之後,可以免除4年內的徭役,但若是不合格,則要重新補服徭役。

談到這裡,讀者們肯定會感到好奇,秦國為何會對禦手如此嚴格?其實,我們可以秉承存在即合理的原則看待問題,嚴格要求禦手水平,的確存在合理性。

秦人好鬥,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采取軍功制度,讓士兵有了依靠能力晉升的渠道,故此,軍士們奮勇當先,在戰場上不惜驅命。

無論是在戰場還是朝堂,禦手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故此,在面對危險情況時,禦手必須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為主人化險為夷。

若是禦手們貪生怕死、畏懼刀劍,則必然會導致戰車的戰鬥力下降,繼而影響戰爭的走向。

在秦國嚴苛的制度面前,禦手們都十分努力,甚至不惜為主人付出生命,畢竟他們真的無法承受考核不合格後的懲罰。

四年的徭役看起來簡單,其實卻是可怕的懲處辦法,所謂的徭是錢財,戍則是戍邊。

當時的秦朝規定,秦國國內每個人都有戍邊的責任,每年需要戍邊三日,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到邊疆戍守,於是隻能出錢相抵。

如果按照以上錢數來算,每年300錢,四年就需要1200錢,而秦國當時一鬥米的價格是三文錢,換算成人民幣約為20元左右,故此1200錢直抵現代24000元。

雖然對於現代人而言,24000並不算太多,可在古代收入偏低的農民看來,24000元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甚至可以稱作是天文數字。

由此可見,古代培養一名合格的禦手是極其不容易的,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時代才會飛速發展,畢竟隻有人人認真做事,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秦兵馬俑》張金虎著 陜西文物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