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病得快死,為何罵走唯一能救他的神醫?學者:令人嘆服的善良。《網路歷史》

首先,『疾』與『病』不同,劉邦已經到了病入膏肓,醫石罔效的地步;其次,高處不勝寒,身登絕頂之後的劉邦,感受到了無窮的寂寞~

一:『疾』和『病』的區別——劉邦之病不可治

在中國古代,遣詞用句都極為講究,在古人看來,外傷為疾;內傷為病。

輕者為疾,重者為病。

病者,疾之加也。

也就是說,病比疾嚴重,是疾發展惡化的結果。

小『疾』不治就成了大『病』。

這跟我們現在只要身體所有不適,就以『病』相稱,有著本質的區別。

『高祖擊佈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

病甚,呂後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

“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佈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據此而言,平定英佈之亂後回朝的劉邦,由於『舊瘡未愈,又添新傷』的問題,導致出征前的『小疾』,已經發展成『大病』。

外傷轉為內傷,自然傷勢嚴重而情形危急。

所以司馬遷才特意點出呂後找來的醫生是『良醫《也就是名醫》』,或許是出於對帝王之怒的恐懼,或許是出於對病人的關懷,又或許是醫生的職業習慣,被請來的醫生告訴劉邦他的病是可以治療的。

但素以知人著稱的劉邦顯然窺透了這種伎倆。

毅然決然的拒絕了醫治,並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種十分達觀的心態來看待生死問題。

而在劉邦嚴詞拒絕呂雉的好意後,同樣深知已經『事不可為,病不可起』的呂雉也就沒有再做勉強,而是問起了身後之事。

試問,如果劉邦的病體還有挽救的餘地,深知天下尚未全然安定的劉邦和呂雉又怎會放棄治療呢?

二:身登絕頂我為峰——英雄寂寞的劉邦

無敵是多麼寂寞,想來也隻有劉邦這種身無尺寸之兵,崛起隴畝之間,百戰成功之後,執掌天下的人才能體會吧。

想當年和自己一同逐鹿天下的英雄豪傑,如今都已身死名滅,不復存在。

先前並肩作戰,親如兄弟,後來迫於形勢不得不刀兵相向的項羽,在自己百萬雄軍的逼迫之下倒在了烏江邊,

連百萬之眾,戰勝攻取無往不利,為大漢王朝打下偌大天下的韓信則死在未央宮,其他像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佈、韓王韓信等等,一同出生入死的異姓諸侯王,則因叛變而死在了自己手上。

而最讓人痛苦的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同窗舊友,相愛甚於兄弟的燕王盧綰也背叛了自己,竄逃去了匈奴。

至於剩下的蕭何、曹參、樊噲、灌嬰等人,也因彼此地位的變化而有了隔閡,再不能像當年在沛縣時,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插科打諢,扯皮聊女人了~

糟糠之妻的呂雉,因為自己的見異思遷而變得貌合神離,心心念念的隻有那令人欲罷不能的權利,當年那噓寒問暖,夫妻同心共同創業的日子已然一去不返。

至於自己傾盡所有感情去愛的戚夫人,在確認沒辦法讓趙王坐上太子之位,成為日後的大漢皇帝之後,也開始變得不冷不熱,愛搭不理。

試問,這人生至此,還有什麼意義?

也許,隻有身登絕頂之後,才能真正感受英雄寂寞吧,奄奄一息平躺在未央宮蠶絲軟塌上的劉邦,在回首一生之後,應該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