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網路歷史》

其實細細分析起兵的前後始末,劉邦當老大是順利成章之事,人之大勢不可為,蕭何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們先說一下起兵始末。

一、起兵始末,奠定了劉邦為首領的基礎。

起兵前,劉邦是一亭長,奉命帶領囚徒以及鄉黨去驪山服役,但是半路遭遇陰雨天氣,有又服役之人逃離,劉邦知道按服役時間,不能及時趕到,去之必死無疑,再加上人數不達標,去了還是死,於是就斬殺了陪同的秦兵,率領這一幫鄉黨囚徒鉆進芒碭山裡躲藏了起來,成就了幾百亡徒,而這一些列的操作都是劉邦安排自己的心腹樊噲、周勃等人為之,劉邦在這一些列操作隻下就已經成為了這幾百亡徒的領頭人此位基礎一。

而後,陳勝吳廣起義後,縣令唯恐,而且得知劉邦沒有如約到達,也升起了效仿之心,詢問蕭何,蕭何就想召回劉邦,可以為之效力,但是縣令得知秦兵已經來增援了,於是就有出爾反爾想要殺害劉邦這些亡命之徒,向大秦邀功,蕭何曹參被捕,隻有夏侯嬰逃了出來,為劉邦通風報信,劉邦得知後,左右都是死,就斬白蛇起義,而劉邦就是起義的發起人,這又奠定了劉邦日後當老大的基礎之一 。

最後劉邦率領幾百亡徒和自己的又收攏的鄉黨,圍攻沛縣,後來在樊噲的勇冠三軍,關鍵時刻推開了城門,一舉攻下了沛縣,可以說劉邦是這場戰役的真正指揮者,是這群奪下縣城至人的真正領頭人,這也劉邦成為老大的基礎之一。

二、蕭何秦時官吏,有名望,卻無劉邦之根基。

劉邦攻破沛縣後,起義軍也就有了領地,也就開始推選首領了,其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派系,一方面是劉邦的鄉黨和經歷生死後願意追隨劉邦的囚徒,這些人都是以劉邦為中心的,而是有個別囚徒的雍齒,但是其勢力比之劉邦大大不如,三是蕭何為首的這些秦時官吏,但是蕭何深知自己雖然在沛縣有名望,但是去沒有自己的根基,隻有這些秦時官吏,與當時主流的陳勝吳廣起義大勢不符,而且自己的人馬也遠遠不如劉邦,而且劉邦的老丈人還是沛縣的大族,曾經與縣令稱兄道弟,更何況劉邦說白了還是當地的地頭蛇,正是看出了劉邦在當時的沛縣而言,民心所望,還有人馬,還有老丈人這個可以牽引沛縣士族,蕭何主動讓劉邦坐穩了這個老大的位置。

三、有自知之明,非統領駕馭之才。

蕭何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經世之才,可以說劉邦大軍成功的基礎是蕭何的經營,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但是蕭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自知之明,他知道劉邦會讓他來當首領,他也知道自己除了能夠讓這些殘留官吏聽從自己的號令,劉邦的手底下之人是不會因為自己的名望就服自己,要知道他們可是攻破了沛縣,拿著命起義,自然是為了封王拜相,而這些當下都隻有劉邦才能給他們,才能駕馭他們,而且一隻新生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團結,所以蕭何選擇了劉邦為老大,至於雍齒,自然勢力大小,或許就沒有被蕭何考慮。

基於這些,劉邦成為沛縣起兵的老大,都是順理成章的,雖然後來雍齒背叛了,但是我們都知道,當時除了一部分囚徒追隨了雍齒,大大一部分都跟隨劉邦出逃,後來引楚軍,攻破沛縣,因與雍齒算是同鄉之誼,才放了他一命,但是最後也在關鍵時刻救了劉邦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