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秦始皇嬴政歷來受後世關注的是他的暴戾,其實能成為千古第一始皇帝,他必定集韜略與智慧與一身,既大忍大謀,又張揚暴戾。
從始皇陵的規模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生前的成就還是很滿意的。
嬴政父親嬴異人《原名子楚》,因母親不受寵曾在趙國長期作為趙國質子,嬴政出生後,在邯鄲跟著父親做人質直到九歲。
秦始皇大概對趙國邯鄲有著復雜的情感,趙國是他第一個想滅掉的國家,卻也是他東遊病故之地。
秦始皇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杜牧說他不夠仁愛,『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阿房宮賦》》。
司馬遷說他對待功臣心裡也不信任。
對待學子和百姓,不夠親民。
足見秦始皇性格中陰暗面。
因為身為人質的父親嬴異人,所以秦始皇的童年沒有得到記載,畢竟生在戰國的亂世裡。
諸侯國之間互遣質子就是為了相互牽制,做人人質的王孫們也都小心翼翼,生怕兩國翻臉,身先被擒。
秦昭襄王時代的秦國,有『虎狼之國』的稱號,曾經大舉進攻趙國,趙國對秦人懷恨在心,想必作為人質兒子的嬴政,在趙國受了不少委屈。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嬴政的童年處在秦昭襄王大刀闊斧縱橫捭闔的時代,白起坑殺趙軍40萬,趙國人對秦人必然恨之入骨,卻不敢殺了異人和嬴政。
然而我們可以看得出,環境對秦始皇性格中惡的一面的影響作用。
之後再呂不韋的運作下,嬴異人獨身歸秦,趙姬、嬴政母子在趙國過得更加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史記》記載趙國人曾經要殺掉一人一家三口,趙姬帶著嬴政四處東躲西藏,拼命保護他周全。
秦始皇第一個想滅掉趙國,聽從李斯,現行滅韓,繼而滅趙。
滅趙國後,秦始皇專門去邯鄲殺掉舊仇。
可見他人性中有仇必報的一面,也反應出他童年所受屈辱定然不少。
人無完人,秦始皇既有成就自己和天下一統的志向,又有種種性格方面的不完美。
他的志向靠一些重要人物實現,卻也與這些人的關系不得善始善終。
母親趙姬、仲父呂不韋、丞相李斯、還有一位指鹿為馬的趙高。
母親趙姬在趙過曾經拼命保護兒子嬴政,卻也因為身世傳言和嫪毐之亂給秦始皇蒙羞。
秦始皇對母親愛恨交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嫪毐之亂引起非常大的動亂,全秦受到影響,嫪毐集團勢力擴張至與呂不韋集團抗衡。
秦始皇一生沒有立後,因為母親的原因導致對婚姻的不自信,但是他卻也是淫濫之徒。
他的性格有著多重的矛盾與沖突。
秦始皇幽禁母親,摔死趙姬和嫪毐的兩個兒子,斬殺嫪毐集團黨羽,可見其殘暴。
秦始皇非常信任的弟弟成蟜,帶著樊於期伐趙,卻受其蠱惑發起反叛。
成蟜傳出秦始皇身世不明的流言,不僅發起叛亂,更要奪位,然而卻低估了嬴政的步步為營、大忍與大謀,最終引得殺身之禍。
呂不韋不僅是秦始皇一生功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嬴異人的命中貴人。
然而與趙姬一樣,他們有多用心來扶持嬴政,就有多想控制他。
然而秦始皇的性格絕不是成為傀儡。
因此這些帶有兩面性的親信,對秦始皇的性格養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選擇用強硬的手段來反擊。
對趙國仇敵如此,對母親和呂不韋也是如此,這是秦始皇性格中的負面。
秦始皇性格中的善面,是來自祖輩們一統天下的意志,他任用賢才。
呂不韋死後,李斯當上丞相,幫助秦始皇實現志願。
李斯是荀子的學生,認為禮治與法治並行,才是帝王之術。
結語:李斯儒法兼備的治國之道,『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後因《諫逐客書》被秦始皇重用。
幫助秦始皇實現了一統,並且鞏固了專制集權。
秦始皇本身的暴戾之氣的確在歷史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茅焦甚至將他和桀、紂想比。
忤逆與他的,就要人頭落地或者車裂或者流放。
但是他必然也有正氣凜然的一面,作為千古第一始皇帝,在他的身上,有著亦正亦邪的和正反向交錯的矛盾性格。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它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興衰成敗,也隱藏著無數興衰的原因、成敗的秘密和可以吸收借鑒的智慧,讓我們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