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周王室禮樂崩壞,天下就進入了諸侯紛爭的時代,直到公元前221年天下才一統,而這個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國,最開始隻不過是周朝西邊的一個小國而已,秦國是靠什麼原因打敗其它諸侯國統一天下的呢?
第一點:秦國在軍隊建設上與別的諸侯國有很大差異
在秦國只要是年滿17歲的男子,就都要服徭役,而這個徭役是要一直服到60歲為止,這一點與我們現在的社保差不多,從一定年齡就要參加工作了,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退休,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更加的自由,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選擇,在秦朝時期就是強制性的服役制度。
秦朝的徭役是先進入軍隊服役兩年,兩年服役完後再在自己所出生地的郡縣再服役一年,服役完一年後又要被派遣到秦國的都城或者邊疆地區再服役一年。
除了成年的平民百姓要服役之外,秦國官階不大的官吏一樣也是要按期服兵役的,這樣一來只要是秦國的成年男子,幾乎都是要服兵役的,這也為長年征戰的秦軍提供了軍員的保障。
根據《漢書·嚴安傳》所記載,在秦國除了成年男子要服役以外,秦國的老人、小孩、婦女也是要服丁役的,意思就是說老人、婦女、小孩雖然不能上前線殺敵,但是後勤保障和軍需的運輸也是需丁役去完成的。
《商君書·兵守》中也有記載:『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由於秦國所要應付的戰爭實在是太多,所以秦國隻能實行全國皆兵的制度才能應付統一天下的所需,據統計秦朝從春秋時期參與天下爭霸開始到統一六國,秦朝一共斬首敵軍首級達一百六十六萬八千多人。
而在古代的戰爭中,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本來古代由於衛生條件差,和食物缺少,每個國家的人口本身就不多,如果在一次戰鬥中傷亡量巨大的話,不實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話,一時間是難以迅速恢復軍隊戰鬥力的。
秦國在秦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便斬敵首六萬,始皇十三年攻趙時斬敵首十萬,秦昭襄王時期於趙國的長平之戰更是斬首趙國45萬餘人,秦國雖然贏得了長平之戰,但是秦國的損失也是非常的巨大,秦國如果不是有著強大的動員能力,是很難在長平之戰中聚集50多萬軍隊與趙國決戰的。
秦國有了完善的兵役制度外,對現役軍隊的軍事訓與管理也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吳子《治兵》中記載了秦國軍隊訓練的具體方法:如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秦國的軍事制度對後世的影響也意義甚遠,秦國的軍事管理與現今的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制度幾乎相同,秦軍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獎罰制度,這也是激勵秦軍士兵在戰場上勇猛的關鍵因素。
秦軍實行的是十二級軍功的爵位制度,每個士兵都是從最基層的士兵做起,通過軍功來獲得爵位的提升,而想獲得高爵位,就得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誰斬殺敵軍的人頭越多,軍功也就越大,在這樣的軍功制度激勵下,秦軍上了戰場個個猶如猛獸一般向敵軍瘋狂的沖擊。
因為秦軍的軍功是按人頭計算的,所以在戰場上秦軍都是將敵軍的人頭綁在腰間作戰的,而與秦軍作戰的其它諸侯國大都是以仁義著稱,當他們看到秦軍後,還未交戰便已心生了畏懼之心。
秦軍雖然勇猛,但是想要調動秦軍還得有秦國君主的旨意,這讓秦國的的君主對軍隊有了更強的掌控力,秦國的君主任命的有太尉幫自己處理軍國大事,在戰爭時期由皇帝任命大將領兵出征。
在太尉以下還設有上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秦國的軍隊又分為駐守京師的軍隊和各個群縣的軍隊再加上駐守邊疆的軍隊。
駐守京師的軍隊主要由郎官、衛士、屯兵組成,屯兵就是守衛京師的最基層官兵,他們由中尉負責統領,衛士專門負責宮廷內的警衛,他們由衛尉負責統領,郎官是負責管理衛士和屯兵的官職,郎官又由郎中令負責掌管。
郡縣的地方部隊由各郡縣的都尉負責統領,這些部隊的任務是負責地方上的治安,在戰時也可以隨時調往前線,而能調動這些軍隊都是依靠君主的『虎符』為憑。
邊兵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邊郡的防衛任務,邊兵由邊郡的郡守統領,郡守下面又有都尉和部都尉協助管理軍隊,這些邊兵的調動也需要君主的『虎符』才能調動。
除此之外秦軍的軍種和武器也是比較完善,秦軍設有車兵、步兵、騎兵、水兵、弓弩兵等,而秦軍中最厲害的是弓弩兵,弓弩兵可以在遠距離對敵軍造成殺傷,在經過弓弩兵的射擊後,敵軍一般都已經自亂了陣角,再在車兵、騎兵、步兵的沖擊下,敵軍很快就敗下了陣來。
除了軍隊士兵的管理完善外,秦軍的武器管理也是相當完備,秦軍所制造的兵器從制造的第一步到武器的使用都能精確到人,在秦軍的兵器上都刻著負責人的名字,這也保證了秦軍武器的質量。
第二點:秦國的農業發展,也有利的保障了秦軍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扭轉了大多數人棄農經商的局面,秦國頒佈命令:『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意思就是說農民只要將自己的農田種植好,能提高糧食的產量,可以免除農民的徭役,農民即可以安心的種田又不用去服役,所以也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相反的是不好好種田跑去經商的人,被視為不務正業,這些人會被貶為官奴,這就導致了秦國的人不敢去經商,隻有安心在家種田,保障秦軍的物資供應。
就算是有人經商或者有其它諸侯國的商人在秦國境內經商,秦國也是要對其征收非常高的稅收,在秦國經商的人也不得從事販賣糧食的交易,商人的奴役也得要服秦國的徭役。
除此以外秦國還大力修建水利設施,比較出名的就有鄭國渠、都江堰等,秦國重農抑商的政策,讓秦軍在對六國的戰爭中,一直能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這也是在長平之戰中,秦軍能最終戰勝趙軍的原因。
第三點:秦國能不斷的吸引他國人口前往秦國定居
在古代戰爭中人口數量占據著很大的優勢,但是想要在人口上占據優勢除了本國的民眾外,還要不斷的吸收他國的人口,秦王發佈優惠政策,大肆招攬三晉的民眾入秦,三晉民眾入秦而成為『新秦人』者,可免除三代的徭役賦稅,在秦境內開墾山林水澤者十年不承擔賦稅。
這樣一來秦軍雖然長年征戰,但是秦國的人口也能很快的得到恢復,老秦人在戰爭中犧牲後,又有新秦人還填補空缺,秦國的農田幾乎沒有處於閑置狀態,就算前線爆發著大規模戰爭,後方的生產也能有所保障。
第四點:秦軍名將輩出
在戰爭中除了很好的後勤保障和充足的優質兵源外,統兵大將的才能也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關鍵,在秦惠文王時期,秦軍在司馬錯的帶領下,為秦國打下了巴國後蜀國,這也為秦國征戰天下提供了優質的後勤基地。
在秦昭襄王十二年,司馬錯又率秦軍攻打魏國,奪取了襄城;昭襄王十六年,司馬錯率秦軍奪取了魏國的軹地和韓國的鄧地;昭襄王二十六年,司馬錯從蜀地出發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黔中郡。
司馬錯是秦國崛起時期的著名將領。
司馬錯去世後,白起更是超越了司馬錯的戰績,白起一生中沒有一次敗績,他率領秦軍在昭襄王十四年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白起一戰就將韓魏兩國的精銳全部殲滅,斬守二十四萬餘人,從此以後韓魏再也無法與秦國抗橫。
伊闕大敗韓魏聯軍後,第二年又被任命為大良造率軍奪取了魏國六十多座城池,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又領兵對楚國發起了進攻,在白起的攻擊下,楚國割讓了大量土地,甚至楚國的國都郢都都被秦軍占領。
白起大敗楚國後,又於昭襄王三十四年,大敗趙魏聯軍於華陽,斬首多達十三萬。
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陘城,斬首五萬。
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創造了秦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戰例之一,他所率領的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括所率兵的趙軍,坑殺趙軍四十五萬,取得了輝煌戰果。
繼白起之後,昭襄王又重用了齊國人蒙驁,蒙驁帶領秦軍攻打韓國、趙國、相繼為秦國奪得了大片的土地,蒙驁的兒子蒙武,孫子蒙恬也成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重要將領。
在秦始皇時期還有一重要將領王翦成為了秦國最終統一天下的重要將領,王翦帶領秦軍打敗了趙國名將李牧,攻破了趙國國都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在滅亡趙國後,王翦又領兵攻破了燕國的國都薊,王翦在秦始皇十二年又率軍徹底消滅了楚國,王翦幾乎已經幫秦始皇徹底統一了天下,後來在王翦兒子王賁和秦將李信的率領下,最終統一了天下,六國在秦國幾代名將的打擊下,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第五點:秦國外交的勝利
秦國除了在軍事和後勤上的優勢外,秦國的外交政策也為秦國贏得了重要的局面,秦惠文王重用縱橫家張儀,用合縱連橫的戰略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不僅化解了秦國被六國聯合攻擊的局勢,還讓六國之間互相攻伐,削弱了六國的整體實力。
秦昭王任用范雎,范雎利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相繼的將六國擊敗。
在秦國外交和軍事的雙重攻擊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和完善的兵役賞罰制度下,致使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秦朝在軍事、政治、後勤等各方面都優於其它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