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對英佈這麼好,英佈最後為何選擇背叛項羽,投靠劉邦?《網路歷史》

正如劉邦派隨何遊說英佈時說的那樣:『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讬,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組成起義軍,攻擊秦朝軍隊。

經歷過一番的爭鬥,最終形成了以項羽為首的各方諸侯。

項羽分封以後,包括劉邦在內的許多人都對項羽的分封不滿,於是先是齊地造反,隨後是劉邦還定三秦,好不容易結束紛爭的中原再次陷入了混亂。

而在項羽前往齊地評判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件十分令人費解的事,那就是項羽手下的大將英佈,始終對項羽的征兵行為表示推脫。

這是在令人費解。

在韓信對項羽的評價中特別指出了項羽對待手下十分小氣。

如果項羽當初在分封的時候,沒有對英佈封王,英佈的行為我能理解,可是英佈是被項羽封王的存在啊,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英佈為何多次稱病不前往支援項羽,最後甚至背叛項羽?

英佈對項羽來說,是重要的。

巨鹿之戰中,項羽以破釜沉舟之計擊破秦軍,充當先鋒的就是英佈。

在項羽分封以後,派去殺害楚懷王的人,也是英佈。

按理來說,項羽將如此機密的事情都交給英佈來做了,兩個人的關系很好才對。

可是,當齊地造反,項羽前去平叛,向英佈征兵之際,英佈卻稱病不去,隻派人幾千士兵前往,這太敷衍了。

是以,當英佈作出這樣的舉動以後,項羽就對他心生不滿了。

那麼,英佈為何這麼做?

一、英佈野心很大

事實上,不隻是英佈,包括劉邦項羽在內的眾多諸侯王,他們的野心都很大。

秦始皇滅六國之前,並沒有皇帝,有的隻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天子和眾多的諸侯,而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某某王。

因此,在秦滅六國以前,眾人的腦海裡,覺得這輩子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耀,也就是稱王。

然而,在秦始皇滅六國以後,情形就發生了變化,因為秦始皇沒有采用傳統的分封制而是采用了全新的郡縣制。

郡縣制的誘惑是顯而易見的,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各地官員的任命也有皇帝一手掌握。

一句話,權力十分集中。

這是戰國時期各國君王想做而不敢做的,因為貴族勢力太大。

可如今,秦始皇做了,還做得很好,這就讓這群六國後裔十分心動了。

因此,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亦或是英佈,都十分清楚,項羽的分封隻是短暫的和平,接下來的才是重頭戲。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方諸侯的英佈自然也就不會盡心盡力地幫助項羽了。

畢竟,項羽作為諸侯之中的最強者,對自己的威脅太大,英佈巴不得項羽衰弱,怎麼又會派重兵去幫助他平叛呢?

二、劉邦的拉攏

當然了,這是英佈一開始的想法。

對此,我隻能說,英佈想得有點多了。

首先,根據項羽的為人,英佈幾次稱病不前往,就算項羽沒能看出英佈的自保之心,光是憑借著項羽本身的脾氣,也不會容下英佈。

其次,隨著劉邦還定三秦,占據秦國故地,就已經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換句話說,在這麼多諸侯之中,劉邦已經率先入局,和項羽爭奪天下,其餘的諸侯,要麼投靠項羽,要麼投靠劉邦,想要保持中立,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英佈必須站隊。

而英佈幾次三番拒絕項羽,曾經和項羽共事過的英佈,自然知道繼續跟隨項羽的結局。

於是,投靠劉邦就變得順理成章了。